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 (第3/3页)
‘避正殿’,所有人都是弹冠相庆!
这两个月来,都堂宰执,连象征性的上劄子‘请太皇太后御正殿’的行动都没有就是明证!
人心,已经完全的倾向了那些呼吁天子尽快亲政的一方。
且,是不可逆的开始了偏转。
到得如今,连吕公著都觉得,庆寿宫的太皇太后,最好还是不要再出来听政了。
免得她尴尬,朝臣尴尬,官家也尴尬。
可,这话不知该怎么开口!
难道,去直白的告诉庆寿宫——娘娘,您年事已高,官家又春秋渐长,您不妨在宫中颐养天年,这外廷的事情,您以后就别参与了。
偏,随着坤成节日益临近,庆寿宫重新听政,似乎要不可避免。
这让吕公著真的是愁的又多了不少白头发。
好在,宫中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吕公著捧着手里的天子御批卷宗,眼中露出精光来。
“待与都堂诸公集议后,吾与诸公不仅仅要联名上表,向两宫和官家称贺!”
“更当动员,元老大臣、宗室外戚、勋贵武臣……集体上表称贺!”
“社稷有幸,天下有福!”
“当告于太庙,呈奏与列祖列宗神灵之前!”
“更当遣使以朝廷的名义,去永裕陵、永厚陵,告祭先帝、英庙!”
这样一来,庆寿宫还能顺理成章的御正殿吗?
不能了!
哪怕她厚颜出来,朝臣们也会学韩琦的好榜样,将她逼回去。
从此,两宫垂帘,将真正的彻底变成太后垂帘听政,处置细务,而天子独断军国。
待到后年,天子年满十四。
保慈宫也将撤帘!
从而彻底的结束元祐垂帘听政体制,将一切权柄,皆归于天子!
……
大宋朝的大事,一般都是瞒不住人的。
哪怕是大内禁中,发生的事情,也是如此。
就更不要说都堂内的事情了。
所以,当吕公著派王棣,拿着他的符印,去召集两府大臣,到都堂大厅集议。
在那些在家休沐或者在其他衙署中办公的宰执们,赶到都堂前。
相关事情,就已经被人,传到了那些权贵人家。
一些人,甚至从通见司拿到了誊抄的卷宗副本。
文彦博,无疑是其中消息最灵通的。
几乎是在吕公著命王棣召集两府大臣后不久,他就拿到了副本。
这既是因为,他住的地方,离皇城很近。
也是因为,他的儿子文贻庆就在通见司当差。
虽然,只是个不掌具体职务,只管喝茶的清闲人物。
但他依然可以接触到很多外人无法接触到的东西。
何况,向太后根本就没有想着瞒人!
通见司甚至给在官署喝茶的权贵子弟们回家通风报信,提供了便利——郭忠孝不仅仅把东华门给打开了,还让人帮忙,把这些人的马都喂饱了,马蹄也修好了。
他们只要带上誊抄好的副本,走到东华门前,骑上马就可以迅速回家。
于是,文贻庆只用一刻钟,就赶到了家,把连墨迹都还没有干的誊抄副本,送到了文彦博手中。
文彦博在接到卷宗后,只是扫了一眼,原本昏昏欲睡的眼睛,立刻就放出精光来,整个人立刻就坐直了。
他一下子就从一个躺在太师椅上,晒着太阳,垂垂老矣,仿佛连走路都很困难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精力充沛,充满了斗志的政客!
待文彦博将卷宗看完,文贻庆赫然发现,老父亲的精气神,已焕然一新。
此刻的老父亲,甚至有些熙宁初年在朝的时候的味道了。
“快!”
“替老夫准备笔墨纸张!”
“老夫要上表称贺!”
他是太师,是平章军国重事!
这种事情,他不能缺席!
非但不能缺席,他还得用最快的速度,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最好,赶在其他所有人之前,甚至赶在两府大臣们前,就将自己的贺表送进宫中!
文彦博知道的,只要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一定能给十三娘加分!
无论是在向太后面前,还是官家心中,都会对十三娘更加认可。
此大宋外戚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