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 (第2/3页)
朝野内外,立刻就掀起了一股赞颂狂潮。
发展到后来,有上书资格的大臣,都上表称贺了。
因为,人们很快就发现——似乎大多数人都上表称贺了。
这要是自己不在其中,那多显眼?
怕是很容易被宫中怀疑——肿么,你是对朕有意见吗?有意见不妨直说!不必扭扭捏捏,藏着掖着。朕又不是桀纣之君,不会听不进谏言的!
如今,当今官家亲自参与判案,并写下这等温情脉脉、充满仁爱的判词。
自然,值得都堂宰执集议。
然后再发动群臣,一起上表称贺!
更不要说,吕公著有着自己的私心。
“坤成节不远……”
吕公著看着王棣的身影,消失在自己视线中:“依故事,每逢圣节,都是要御正殿接受群臣朝贺的。”
“若如此,庆寿宫就可以借坡下驴,顺势恢复听政……”
张敦礼案的影响,已经渐渐淡去。
庆寿宫的太皇太后,通过两个月的隐身,成功的消除了士大夫们心中的恐惧。
不少人甚至觉得——庆寿宫真乃贤后!
为了避嫌,索性不御正殿!
可这些人哪里知道,是庆寿宫不想御正殿吗?
错!
是宰执们,在最初的三次恳请‘太皇太后御正殿’后,就直接放弃了再次请求庆寿宫御正殿。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如今的宰执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天子日长,且已经开始掌权,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班底。
在这种情况下,元丰八年确立的两宫垂帘体制,就开始显得碍眼,甚至可以说膈应了。
这里的碍眼和膈应,与宫中无关。
而是朝中大臣的想法。
很多很多的人,从新党到旧党,自武臣到勋贵。
他们越来越对现在的两宫听政体制感到碍眼甚至膈应了。
他们都很想,立刻就让天子亲政!
这些人的成分很复杂。
有单纯的讨厌女主当国的,有认为两宫能力不足,治理不好国家的,还有自诩帝党的那些人。
当然,最多的还是投机客。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机客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
而投机客们可能做别的不擅长,但论拱火、鼓噪舆论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指桑骂槐,那他们绝对是天下第一!
说老实话,这些人只是声量大,调门高,对政治的实际影响力几乎为零。
这是因为,当今天子,从未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达过或者暗示过想要提前亲政。
所以,这些人的声量,没有支撑的力量,只能算杂音。
但问题在于……
这些声音是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
是,现在官家是没有对两宫表达过任何不满,甚至连暗示亲政的意思都没有表达过。
可,历史反复的告诉人们——人是会变得。
尤其是皇帝这种生物。
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想法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仁庙少年的时候,对章献明肃难道不孝顺?
可他亲政后呢?
刘家差点被族灭!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所以,吕公著很清楚的知道,一旦未来当今天子亲政。
那,无论他对两宫态度如何。
他都必然会在政治上,发起对元祐垂帘时期的清算。
以此彻底掌握权力,也以此来向天下人表明——大宋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
天下臣民,也只能向一个人效忠——那就是朕!
于是,那些声音,也就成为了宰执们不容忽视的声音。
是必须郑重对待的政治因素!
不然,等将来天子亲政,一旦有人抓着他们这些宰执今天的态度问题来攻讦,倒霉的只能是他们的子孙。
可,宰执们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好表态。
毕竟,归根结底,这是赵家自己家的家事。
外人参与进去,再怎么小心,也很容易把两边都得罪。
宰执们也很绝望。
正好,这个时候,出了张敦礼谋逆案。
庆寿宫那边一宣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