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汤代夏的关键一战——鸣条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商汤代夏的关键一战——鸣条之战 (第3/3页)

不如商军,不断被商军打的节节退败,最后不得以退守鸣条。

    在鸣条,夏商又发生了第二次交战,也是最终的决战,两军在鸣条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受蒲州交战的影响败退不止。夏桀看着慌慌的夏兵,郁闷非常,他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今山东定陶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见夏桀兵败逃来,三朡君主立即接纳了夏桀,并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商汤决一死战。

    商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朡,立即挥师东进,决定一举击败夏桀。商军和三朡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发生了交战,结果商军凭借着越战越勇的士气及实力打败了三朡军,夺取了三朡国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朡又被商汤所灭,就带了五百残部继续向南逃走。

    商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见商军紧追不舍,夏桀悲愤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在无限的悔恨中夏桀不久病死于南巢,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就以此谢幕,成就了商王朝近六百年的基业。

    商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鄩。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商汤,俯首称臣。

    在占领夏都斟鄩后,商汤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并在斟鄩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

    战争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夏朝作为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灭亡标志着中原核心统治权的转移。商汤通过此战确立了商朝的统治地位,开启了以“天命”为核心的王朝正统观念,为后世“改朝换代”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商汤统一了自夏王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地区,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超过了夏王朝。他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商王朝控制区域的基础,甚至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商汤开启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此后后来的历史变得多彩多姿。商朝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和中央集权雏形,强化对周边方国的控制,奠定了早期国家的政治框架。

    商朝取代夏朝后,宗教体系从夏的祖先崇拜转向以“上帝”为核心的神权政治,甲骨文和占卜文化兴起,强化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天命靡常”的思想被明确提出,为后世儒家“仁政”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如《尚书·汤誓》中商汤以“吊民伐罪”自证合法性)。

    商朝继承夏的青铜技术并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夏商更替并未导致大规模社会倒退,反而通过制度调整(如土地分配、奴隶制完善)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延续。

    战争评价

    商汤采取联合周边部族(如东夷)的策略,形成反夏联盟,开创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合作模式。战争中运用心理战(如揭露夏桀暴政)和快速突袭战术,成为后世兵家重视的“伐谋”与“伐交”思想源头(如《孙子兵法》)。

    鸣条之战决定了两个王朝的更迭,而决定战争的因素更应了那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有就是夏桀沉迷于享乐,没有了危机意识,在商汤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对,坐视附属国不断被灭绝。即是对商汤已经囚禁的政策下,在糖衣炮弹的影响下“放虎归山”。再有就是夏桀听信佞臣之言,杀贤臣近小人,政策不断失措,失败是必然的结果。而反观商汤,选贤任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时机的把握也是极为精准,最终一战而灭夏,创建了大商王朝,也不断扩展了先民的疆域领土。

    儒家视角:孔子、孟子将商汤伐桀视为“顺天应人”的正义之战,强调“汤武革命”的合法性,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典范。史书记载:《史记·殷本纪》称商汤“修德振兵”,以德政赢得民心,战争被塑造为道德胜利的象征。

    鸣条之战也是商部族对夏中央权力的挑战,反映早期部族联盟的松散性与权力更替的暴力性。

    鸣条之战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其影响超越了军事胜负本身:确立了“天命转移”的王朝更替逻辑,影响后世数千年的统治合法性叙事。塑造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有详细记载的王朝更替战争,鸣条之战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化象征意义,其评价始终在“道德叙事”与“权力逻辑”之间动态平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