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汤代夏的关键一战——鸣条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商汤代夏的关键一战——鸣条之战 (第2/3页)

这个成语强调对他人的宽容和仁慈,反映了古代君主以德治国的理念)都齐声称颂说:“汤是极其仁德的人,对禽兽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为实现灭夏的战略目的,商汤决定剪除夏朝的羽翼,就是夏王朝控制中心区域周边的部族。先打弱敌,攻灭与商邻近的夏属小方国葛国。

    葛国君主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汤便以此为借口派人前去质问,回答说没有牛羊做牺牲。商汤使人送去牛羊,葛伯却将牛羊宰杀吃掉。

    商汤再派人去质问,回答说没有粮食做祭品。商汤又使入去帮助耕种粮食。葛伯却派人袭击给耕者送饭的人,抢夺酒饭,甚至残杀儿童,激起了商族民愤。

    商汤以此为借口,乘机率领大军进攻葛国,一举将葛国军队击败,灭亡葛国,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

    夏桀得知汤在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将商汤召至夏王都,商汤因为觉得夏还是共主,还有其他附庸国为其爪牙,还未到最合适的反抗时机,于是就听从召唤到王都,商汤到夏王都后,被夏桀下令囚禁在夏朝设立的监狱中。

    商汤的大臣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商汤。夏桀被迷惑将商汤释放回商。

    夏桀囚禁商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更多的诸侯纷纷投奔商国。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在东部地区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豕韦(今滑县东南),一个是顾国(今范县东南),一个是昆吾(今许昌)。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

    商汤回商以后,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豕韦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商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豕韦进攻,豕韦很快就被商军灭亡。

    豕韦被灭,顾国势单,商汤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豕韦、顾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

    处在豕韦、顾国北边的邻国昆吾国,国君被称为“夏伯”,相当于是夏桀的父亲辈。夏伯见豕韦、顾国被商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豕韦、顾国的情况。夏桀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东夷人部落组成的部队),准备征伐商国。

    商汤收兵回到南亳等待时机。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大臣伊尹阻止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

    商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暂时收兵。备办了贡品,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遣使臣带到夏王都,朝见夏桀。夏桀见了贡品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阿谀奉承的大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因为夏桀的昏庸,周边只剩下一些阿谀奉承、没有远见卓识之辈,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早已远离了他。

    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加上对夏桀的失望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军先向商进攻。商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将昆吾的土地、人民并入商。最后忠于夏朝的诸侯就这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夏桀得知商汤灭了昆吾,而不再朝贡,就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东夷的首领们对夏桀十分失望,又看到商汤的崛起,于是不听夏桀的调遣。商的大臣伊尹见灭夏的的时机成熟了,就请商汤率军征讨夏桀。

    战争经过

    此时夏王桀已经孤立无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在会战开始之前,他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活动,申明自已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商军经商汤动誓师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在南亳,灭夏大军军容整齐,在商汤的俯视下,每个人通过多场的战争都精气神十足,而且都认为是秉承天意以正义伐不义,都坚信必将取得伐夏的胜利。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70乘,敢死队6000人,联合各方国(诸侯)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躲过夏朝正面布置的防线,夏桀仓促率领王师应战,西出拒汤,先与商军战于蒲州(今山西省运城)一带,在蒲州战场,夏商双方的军队在主帅的统领下冲击在一起,但士气方面商军越战越勇,夏军虽然人数不低于商军,但士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