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四章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2/3页)

这些兵工原料是根本就难以进口的,没有枪管你怎么****?没有***你怎么做子弹?甚至不仅仅是造枪用的钢件,连熟铁都要靠进口!这并非个例,规模小于巩县兵工厂的广州石井兵工厂就是:所有枪炮零件,由洋行出具材料号,洋行说去哪个厂家买几号钢,厂子里就照做,离开洋行就开不了工,甚至手榴弹的***都要买英国产品。一个连手榴弹都无法独立搞定的兵器工业,对于新炮的研发生产更是痴人说梦。

    好在果脯有祖传的老方法:买买买。向谁买?果脯一向采购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炮,我果只买德意志国克虏伯的。可是德意志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被凡尔赛合约禁止研发和生产重型火炮。走投无路的克虏伯炮厂就走了邪路,他们和瑞典博福斯公司合作,以博福斯的名义搞火炮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于是俞大维奉命赴德采购欧洲有名的博福斯工厂生产的75山炮。熟知果脯官员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廉洁奉公操行的瑞典厂方告知他按照惯例将有一笔不菲的回扣,而这笔佣金足以购得3台同样规格的山炮。他轻描淡写道:“希望你们赶工,15门山炮一齐交货。”厂方惊讶于中国政府中尚有如此廉洁之官员。当被国民政府问及何以多出三门时,他依然轻描淡写道,“是送的。”

    日本鬼子那是相当配合,这边俞大维还在考察谈判,那边关东军嘁哩喀喳侵略热河冀东毫不含糊,尤其是鬼子炮兵,用改三八野炮一路平推中央军和各地方军的步炮兵阵地,打得华夏国守军一再崩盘。被打得满头包的老常抓住先进的博福斯山炮作救命稻草,想拿来博福斯山炮做他炮队的万能主力火炮,也就是压制火炮伴随火炮都靠它了。他于是一口气买了一百三十二门原厂货。中央军上下也齐声称赞委座英明,有了克虏伯技术在手,抗战简直就是胜利在握。委座高兴之余,把具体办事儿的俞大维也牢牢记在了心里,这后来越级提拔,也是对他在博福斯山炮采购中尽忠职守的报答。

    虽然通过博福斯山炮军购案显山露水后的俞大维高官得坐,可是中央军却发现,博福斯山炮在华夏国的实际作战环境下有着非常大的问题。中央军是攘外安内的先锋,经常进入赣南的山地作战,这就要求博福斯山炮也能伴随前进,否则叫什么万能炮?山炮在山地的行军是要采取分解后,马匹驮载的方式,博福斯山炮也确实设计来分块驮载的。问题是这货分解后的单块负荷也太重了,中央军的大骡子驮不动,人家欧罗巴洲高端货是设计用高端重驮马驮载的。这下苦了中央军的老爷兵们,他们不得不和骡子一样辛苦,手抬肩扛,每天还走不了几步路,贻误战机事小,吃苦受累事大。全军炮兵上下怨言满满,都说博福斯山炮不好用,***不懂炮兵业务,耳根子软又好面子,就悄不言声地把博福斯山炮废了。这废了博福斯山炮不要紧,中央军到底用那款炮抗日又一次搞不定了?俞大维心中大叫,苦也。这可是兵工署的本职工作呀。

    平心而论,兵工署也是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一方面火炮对抗战至关重要,有炮则生,无炮则死,职责所在,无可逃避;另一方面用户单位中央军炮兵却是一帮子好逸恶劳,眼高手低的家伙。他们希望得到一款射程远(这样安全,日本人打不到中央军炮兵,中央军炮兵却能打到日本人),重量轻(这样安逸,中央军驮炮拉炮的马匹可是炮兵们捞外快的取款机,克扣这些牲口的口粮最来钱,可是吃不饱的马骡自然也就拉不动重炮),山地平原都能用,价格低产量大的火炮。可惜这几个特性根本自相矛盾,无法达成。

    射程远的话,自然需要炮口初速大,那就得多装药,长炮管。多装药了后坐力大膛压大,火炮各部件就得坚固,自然重量必大。长炮管也是加重的一个主要因素。你怎么可能要求一门打十三千米的炮和一门打六千米的炮一样重?炮重了嘛,自然就难以在山地驮载机动,自然就制造成本高,工时长。

    可是中央军炮兵义正辞严地指出,我军预计的对日作战战场在华北平原,对手是日军师团队属炮兵的改三八野炮,该炮射程可以达到11千米之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