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四章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1/3页)
正当徐永昌体验着西北民用工业给长安市民生活带来巨变的时候,中央政府的兵工掌门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脑袋里回味的是西北军工业的惊人潜力。
金陵金陵政府的军队装备生产、研发、引进主要由兵工署负责。兵工署于1928年11月11日在金陵杨将军巷成立,隶厉于金陵政府行政院军政部。第四任署长俞大维,任职时间为1933年1月17日起。
俞大维能够超越众多的民党官僚,担当大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博福斯山炮采购案中能够一心为公,选型和谈判过程顺利,为***元帅解了燃眉之急。事情原来是这样:
一二八事变后,果脯觉得日军入侵在即,便开始到处采购兵器,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山野炮。如此重视炮兵点解?战争样式和战术发展的必然。***从三十年代初开始请德意志军事顾问团为他筹划整理陆军,洋顾问大人首重炮兵。魏采尔任总顾问时,针对日军步兵在战车与飞机掩护下攻击前进的战法,他建议金陵政府置办新式武器,“唯各师需有相当之新式兵器,施以新式训练,”才能对日军“切实抵抗或击破之。”塞克特则强调:“步兵与炮兵的合作是现代化战争的灵魂”,认为在将要发生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军炮兵和飞机的优势,若无相对的炮兵与之抗衡,…获胜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中央军大部分师属火炮还在用德国1904年的技术!话说大清末年,江南制造局就在自己产高碳钢基础上,成功仿制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克氏山炮克虏伯1904式14倍径75山炮,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于光绪31年(1905年)仿制成功,是华夏国国军工业进入20世纪后,制造出的首门管退后坐的后膛装填火炮,标志着华夏国近现代火炮生产开始赶上世界潮流。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口径:75毫米,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高低射界:-8度至+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战斗全重:386千克。机动方式是整炮由一马挽曳或者拆解后由四马驮载。这款炮及其炮弹江南厂能够完全自制,进口只是复进簧而已,同时代的两大名炮德意志克式野炮和法兰西国75野炮都是与沪造克式山炮同样的碳素钢。大清所谓的碳素钢就是二十一世纪的45号钢,45号钢经过热处理也就是淬火和回火工艺之后,是可以用作枪炮钢的,沪造克虏伯75山炮在早期的缺点是炮弹,长期就是生铁的,到了巩县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才改成钢铸,威力大增啊,从130克黑火药升级到380多克***。
沪造克虏伯山炮从1905年开始陪伴华夏国陆军,1930年代金陵政府军事委员会曾经下文要求将陆军中的克式山炮退役,结果引起军中极大反弹,因为华夏国陆军除了克式山炮,就几乎没有其它的队属火炮了。
用光绪年间仿制的炮打昭和年间的鬼子,显然不行。怎么办?靠自己研发生产新炮?你想多了,根本不可能。华夏民国1931年九一八前,全国兵工厂设备老旧,重武器不能生产。由金陵政府兵工署所控制的仅有上海市、金陵、汉阳、泉城、德州、巩县等地的兵工厂,蜀省、粤省、桂省、晋省等兵工厂则由地方实力派控制。生产技术都比较落后。上文中兵工署在表格列出的这些兵工厂,由于缺乏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的支持,原料都来自于国外。这些兵工厂实际是组装厂而已,只能从国外进口关键部件和各种原料后,在厂里装配。这里举个巩县兵工厂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1935年1月的一份兵工署巩县兵工厂材料来源列表报告, 枪管钢17158.1公斤, 来自德意志、奥国, 枪件钢20867.3公斤, 来自德意志、奥国, 熟铁3446.1公斤, 来自德意志、英、奥国, 无烟药3922.16公斤, 来自德意志、美国、奥国。 其他金属, 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 油料及化学品, 大多进口自外国。
足见当时工业基础之薄弱,这种国防工业根本就是仰人鼻息,一旦与外国发生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