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六回 潼关城外摆雷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八十六回 潼关城外摆雷阵 (第1/3页)

    林澈与太平公主在历经重重波折后,虽已辅佐李旦登基,却深知朝堂局势依旧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此时,边关又起战事,安禄山勾结吐蕃,率大军直逼潼关。潼关乃大唐咽喉要地,一旦失守,长安危在旦夕。林澈心急如焚,深知此战关乎大唐生死存亡,当即向唐睿宗李旦请命,奔赴潼关御敌。太平公主虽满心担忧,但也明白林澈肩负的重任,只能默默为他祈福,期盼他平安归来。

    林澈带着大军日夜兼程,终于抵达潼关。此时的潼关,气氛紧张压抑,士兵们神色凝重,严阵以待。林澈登上城楼,眺望远方,只见敌军营帐连绵不绝,军旗招展,喊杀声阵阵传来。安禄山的大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且与吐蕃军队相互呼应,实力不容小觑。林澈深知,若想正面击退敌军,难度极大,必须另寻良策。

    他在营帐中与诸将商议作战计划,众将皆面露难色。有人提议坚守潼关,等待援军;有人则主张主动出击,与敌军决一死战。林澈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将军,敌军来势汹汹,若一味坚守,恐怕会陷入被动;而贸然出击,我军兵力不占优势,胜算也不大。我在近代曾听闻一种名为‘地雷’的武器,威力巨大,我们不妨一试。” 众将听闻,皆面面相觑,对 “地雷” 一词感到十分陌生。林澈见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地雷的构造和用法:“这地雷乃是一种埋于地下的爆炸物,当敌军触碰到它时,便会引发爆炸,杀伤力极大。我们可在潼关城外的要道上埋下地雷,再引诱敌军进入雷区,定能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 众将听后,虽半信半疑,但对林澈充满信任,纷纷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于是,林澈立刻组织士兵们制造地雷。他凭借着在近代学到的知识,指导工匠们用火药、铁壳等材料制作出了一批简易地雷。同时,他还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负责在城外埋设地雷和引诱敌军。一切准备就绪后,林澈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他让一部分士兵在潼关城楼上虚张声势,做出准备迎敌的样子,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又派另一部分士兵在城外的山谷中设下埋伏,等待敌军进入雷区后进行突袭。而那支精锐部队则趁着夜色,悄悄将地雷埋设在敌军必经之路上,每颗地雷之间的距离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杀伤力。

    次日清晨,安禄山的大军开始向潼关发动进攻。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呐喊着向潼关冲来。林澈站在城楼上,望着敌军,心中沉着冷静。当敌军进入地雷的有效射程后,他果断下令:“放!” 只见预先埋伏在城外的士兵们点燃了引信,一时间,潼关城外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敌军顿时陷入混乱,士兵们被炸得血肉横飞,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安禄山见势不妙,连忙下令军队后撤,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后面的士兵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依旧向前涌来,导致场面更加混乱。

    林澈见敌军大乱,立刻下令埋伏在山谷中的士兵出击。这支伏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喊杀声震天。敌军在雷区和伏兵的双重打击下,顿时阵脚大乱,纷纷四散逃窜。安禄山见状,气得暴跳如雷,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试图稳住阵脚,但士兵们早已失去了斗志,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在这场战斗中,林澈的地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敌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安禄山的军队死伤无数,元气大伤。他们狼狈地退回营地,暂时不敢再轻易发动进攻。林澈望着败退的敌军,心中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安禄山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下令士兵们加强潼关的防御,同时继续制造地雷,准备迎接敌军的下一次进攻。

    正如林澈所料,安禄山在退回营地后,经过一番整顿,决定再次进攻潼关。他深知地雷的威力,因此这次格外小心。他先派出一队侦察兵,小心翼翼地在前方探路,试图找出地雷的位置。林澈得知敌军的行动后,微微一笑,他早就料到安禄山会有这一招。他在埋设地雷时,就故意留下了一些破绽,让敌军的侦察兵误以为找到了所有的地雷。

    当敌军的大部队再次向潼关进发时,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些被发现的 “地雷”,以为可以安全通过。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林澈在真正的要道上还埋设了更多的地雷,而且这些地雷的威力更大,触发装置也更加隐蔽。当敌军进入雷区后,只听见一连串的爆炸声响起,比之前更加猛烈。这一次,敌军的损失比上次更加惨重,士兵们被炸得胆战心惊,纷纷抱头鼠窜。

    安禄山见自己的军队再次遭受重创,气得咬牙切齿。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决定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试图强行突破潼关。林澈在城楼上看到安禄山亲自率军冲锋,心中明白这是一场硬仗。他紧紧握住手中的长枪,大声喊道:“将士们,今日便是我们保卫大唐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与潼关共存亡,决不能让敌军踏入潼关半步!” 士兵们听闻,士气大振,纷纷高呼:“与潼关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