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1章 前路漫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311章 前路漫漫 (第3/3页)

割据益州,让张修、张鲁搅乱汉中,并焚毁栈道。

    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有大量的三辅灾民翻山越岭迁入汉中,很多人更加深入,迁到了蜀中、巴中,成为了东州兵一部分。

    与上述这些灾民比起来,跟随赵基迁徙的这六七万户百姓,已经很幸运了。

    随行的军队不会侵害他们,还能让他们扶车而行,每日给予口粮。

    哪怕死在路边,殿后的赵云也会收敛、安葬他们,不至于曝尸荒野,为鸟兽所食。

    因此,赵岐这一路上哪怕见多了生离死别,依旧毫无一点负面情绪。

    已经做的够好了,反正他是找不到可以攻讦、指责的缺点。

    所以赵岐将赵基现在的情绪归类于年轻人特有的热忱,这种事情过段时间自然会淡化。

    别的不说,这么庞大的移民涌来,怎么安置就是一个棘手问题。

    反正河东人不喜欢这些人,而这些人更不会傻乎乎、顺从赵基的安排。

    这些移民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他们肯定想成为河东人,享受河东为期十年的赋税免除。

    再感激赵基、并州军,他们也不想去充实西河、雁门、代郡,甚至太原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就那么回事,这些人只想拿到河东的免税待遇。

    跟着军队迁徙能吃一口饭,这是很多人最初最原始的动力。

    行军迁徙过程中知晓河东的情况后,目标也就发生了变化,想成为河东人。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解决的过程肯定不是那么的和谐圆满。

    等赵基解决这个问题时,现在那点对灾民、流民的怜悯之情,也会很快被消磨干净。

    因而,赵岐也就懒得去开解赵基。

    赵基是赵彦的孙子,又不是他的孙子。

    现在身为大司马,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赵基来处理。

    官员、将校之间的矛盾需要赵基平衡、调解;无法调解的,就要进行打击。

    新旧百姓、匈奴部众之间的生产矛盾,也需要赵基进行处理。

    这种事情处理的多了,那点怜悯以及怜悯心,也就被磨死了。

    能维持大致的公平,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这已经是千难万难。

    赵岐亲历了桓灵二帝以及执政的外戚权臣,乱七八糟的骚操作见多了,现在赵基这点事情,赵岐心境如常,波澜不惊。

    再者,他也相信赵基的学习、适应能力。

    现在谁敢轻视赵基的成长能力?

    诛讨白波四将有侥幸的成份,安邑兵谏也能说是赵彦在背后谋划;后来携天子亲征匈奴、太原、上党,虽然有取巧、急智的一面。

    可从袁绍手中全身而退,又与吕布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操于汴水。

    以处刑的方式弄死桓典,又与吕布以和睦的方式分掌朝政。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谁敢轻视赵基的学习、应变能力?

    除了年轻人特有的热忱、怜悯算是缺点外,赵岐找不到赵基的其他弱点。

    至于宗族薄弱……这真不算什么缺点。

    如果赵基四五十岁,那现在这点家族成员,还真够浅薄。

    可他未及弱冠之年,守住现在的基本盘,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甚至不需要赵基亲征,赵基的子嗣就能为他解决许多问题。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