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第2/3页)
。”
她的指尖在“妇女”一词上短暂停顿,指甲边缘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触碰到了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
读到“小女孩蜷缩在讲台下三天不敢出声”时,张纯如无意识地屏住呼吸。
镜头推近她绷紧的线,一滴汗滑落至锁骨,像极了魏特琳笔下“妇女们无声的泪水”。
午后的斜阳透过彩绘玻璃,将血红色的光斑投在日记页面上,与魏特琳潦草的“日军”“刺刀”等英文词汇重迭。
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屡屡遭受痛击,那些文字拼接的刺刀刺在了同胞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便在她的心上添了一道血痕。
她有些虚弱地扶额坐在图书馆窗前的书桌,咬着牙抓过笔记本疾书。
钢笔尖划破纸页的沙沙声,与六十年前魏特琳写下“上帝啊,求您阻止他们”的笔触,在错位的时空里同频共振。
镜头特写下,张纯如终于忍不住抽泣出声,她高高地仰着头,不叫泪水将笔记和借阅的日记打湿。
她的姿态近乎倔强,下颌绷紧,喉颈线条因压抑抽泣而微微颤动。
泪水在眼眶蓄积成弧形,最终从眼角滑落,却未滴下,而是顺着太阳穴隐入鬓角。
如同历史渗入记忆的缝隙。
扮演者刘伊妃的泪水最终滑落时,镜头急速上拉穿透图书馆穹顶,展现一片铅灰色的天空——
现场的观众们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影片开场时,幼年张纯如在爷爷怀里看见的天空中,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将破未破。
此刻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镜头随着仰头哭泣的张纯如,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震撼的画面:
云层翻滚如历史洪流,突然有一束阳光刺破阴霾,恰似她笔下即将揭开的真相。
无人机搭载的镜头机位不断上移,穿透了狭小逼仄的窗沿,进入了更加伟岸的天空!
即便这片历史的天空,此刻还被阴云所笼罩,暂时只有这一束隐约的亮光投向人间。
二十七岁的张纯如,终于继承了爷爷张迺藩的遗志,打破了这扇囚禁了他几十年的历史藩篱和囚笼。
镜头落回她伏案的背影,逐渐给到她在手记里用中文写就的独白,钢笔字迹遒劲,墨色深沉——
您总说有些事,长大了才能懂。
现在我懂了,也痛了。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揭开民族的伤疤,而是为逝去的同胞刻下迟到的墓志铭。
收尾的日期,笔迹渐稳,尖锐如刀!
“11月22号。”
镜头从特写张纯如记叙手记的特写倏然拉远,再次出现在在银幕上时,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
怎么张纯如又写了一遍“11月22号?”
等待镜头完整地交待完整个场景,台下发出几声惊呼!
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摩尔扮演的魏特琳了。
原来第二个“11月22号”是魏特琳写就!
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就这么被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巧妙地转场,观影者们都不禁暗暗赞叹。
这种转场将“研究者”与“亲历者”的视角直接对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
张纯如的笔触与魏特琳的经历在时空中重迭、跳跃,精准地对接。
台下不乏苦笑摇头的成名导演们,越看越觉出几分无奈。
这样的艺术构想和天才叙事,是他们一辈子的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第一段从张纯如撰写著作,搜集史料衍生来的插叙历史场景,开始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真正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魏特琳在书桌前写着日记:
“11月22号,星期二,日军的攻势越发紧张了,我担心金陵随时有陷落的风险!”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学生、工作人员,和所有的金陵市民。”
影后摩尔扮演的魏特琳圆脸、微胖,这位女传教士在1912年抵达中国,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她在灯下踌躇叹气,巩莉扮演的程瑞芳推门而入:“华小姐!我们要想想办法了,我担心日苯鬼子进城以后,金女大这么多女学生。。。”
历史上12月金陵沦陷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下称金女大)成立了战时非常委员会,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三人组成。
魏特琳作为美方代表,凭借美籍身份与日军交涉,主导金女大避难的整体策略;
程瑞芳作为中方舍监,承担具体执行工作,如分配宿舍、协调膳食、安抚学生们的情绪。
程瑞芳嘴里的“华小姐”,指的就是魏特琳,这是大家对她的敬称。
魏特琳的英文姓氏“Vautrin”的法语发音与“华”类似,外籍传教士为了融入中国,常常主动取中文姓氏。
于是,这位热爱中华和教育、一生笃信上帝的女传教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华小姐”。
能够冠以如此美丽的字眼,这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和学生,对她最大的认可。
程瑞芳文化程度不高,一切以魏特琳马首是瞻,后者沉吟了半晌,回到座位前拿起电话。
“我打给拉贝先生吧,我想需要提前跟他聊一聊‘金陵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事情了。”
魏特琳极有见识,她在日寇驻扎城外开始就致函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在金陵设立安全区的构想。
只是担心委员会人心不齐,她想在今晚正式决议之前,同纳粹党商人拉贝提前沟通,确保安全区的顺利组织。
镜头横拉,又自然而然地转到拉贝位于小粉桥的别墅。
《历史的天空》以张纯如著书立说为线索,在此过程中插叙魏特琳和拉贝等人见证的金陵大屠杀真实历史。
影片至此,三条线中的三人,第一次完成交汇。
拉贝办公桌上的电话铃拼了命地响,一声声炸在观众们的心里,所有人都盯着特写的轮盘电话机暗暗使劲——
快接啊!快接啊!
电话最终没有被接通,深沉的夜色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拉贝正赶往金陵大学,开车的是他的秘书韩湘林。
“先生,太危险了,苏军的飞机随时会袭击金陵城外的日军营地,你不该现在出来的。”
金陵保卫战前,苏联援华抗日航空志愿大队开赴金陵,与城外的日寇几番鏖战。
这也是苏联援华空军力量驰援的第一战,被记叙在《拉贝日记》中。
拉贝听着秘书的话有些无奈:“我们没有时间了,必须在城破之前沟通好安全区的各项事宜,日苯人狡猾且凶残,我们不能被各个击破。”
他旋即重重地一拍大腿,懊悔自己乱中出错:“忘记提前联系华小姐了,糟糕!”
夜色笼罩下的金陵城阴森可怖,汽车前灯划破浓重的黑暗,车灯照射之处,尘土飞扬。
远处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和苏军飞机低空掠过的轰鸣,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街道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碎石和弹坑,车身剧烈摇晃。
拉贝紧握车门把手,眉头紧锁。
等他推门进入金陵大学的会议厅,目光和魏特琳有一瞬间的交汇,两人默契地点头算打过招呼。
椭圆会议桌前坐满了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丹麦人。。。
会议还没开始,大家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金陵大学校长杭立武见拉贝到来,知道他是纳粹党成员,也许可以通过向元首汇报情况同盟国日军斡旋。
当即兴奋地一拍桌子:“各位!安静!拉贝先生也到了!”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
会议厅内不敢拉灯,只有煤油灯的虚弱光影摇曳,像极了危在旦夕的局势。
十余名来自美、英、德、丹麦等国的传教士、教授、医生及商人围坐在长桌前,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金陵城区地图。
窗外隐约传来炮火声,玻璃窗因震动而轻颤。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他先向盟友魏特琳颔首示意:
“金女大的华小姐和沪上的雅卡诺神父通电话得知,他们在战时成立了一块由国际人员组成的安全区,用以和日军谈判、自保。”
“我想这是金陵可以效仿的,各位意下如何?”
有这位盟国的商人提议,在场众人自然唯他马首是瞻,只不过在安全区划定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很简单,除了杭立武、拉贝、魏特琳外,其余国家的代表只想把大家的活动空间划为安全区,越小越好!
越小才越不会触怒日军,也不会有难民蜂拥而入,他们也就越安全。
这也是魏特琳今天想提前同拉贝沟通的问题。
这位性格耿直的华小姐率先发声,不过没有明说:“安全区不宜过小,我们要给自己留下建立掩体的空间。”
怡和洋行的英国经理当即驳斥道:“我们应该对日军有基本的信任,给自己留下空间就是给难民留下空间,保不准就有混入的中国士兵,我们届时如何自处?”
丹麦、法国等国家的银行家、绅士们纷纷响应。
“对!”
“我们何必管他们的命!日军要杀就杀好了!”
“没错!”
拉贝、杭立武等人面色阴沉,没想到魏特琳的一次试探,就被求生欲极强的与会众人群起而攻之。
现场所有观影的华人都倍感屈辱!
1937年的金陵,西方人曾以“中立”为由拒绝干预日军暴行。
如今在电影中重现这一幕,让观众联想到西方世界对金陵大屠杀长期沉默的历史,这种冷漠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台下的张纯如觉得眼睛有些刺痛,她的泪水从电影开始就不曾止息。
电影是远比文字更要震撼人心的思想媒介,特别是这样一部历史性的佳作。
此刻她看着大银幕上西方殖民者的嘴脸,联想到自己在西方社会中为历史奔走遭到的冷遇,简直如出一辙。
等她的目光再看到前排全神贯注的路宽,心下又是一片释然。
历史的黑暗长夜,从来不乏点灯人。
吾道不孤。
张纯如的思绪不禁飘到了八月的北平,她要亲眼看一看泱泱大国如今的雄伟气象!
可此时,银幕上的拉贝和魏特琳,心情就远没有这么坦然了。
饰演拉贝的汉克斯见群情汹汹,不得不猛拍桌面:“停止!”
“如果你们还想要我和华小姐出面去沟通,就要在安全区的范围上好好听一听我们的建议!”
德国是鬼子盟国,美国此时还未参战但国力强盛。
是以德国人拉贝和美国人魏特琳最有底气和权威同鬼子谈判。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也都怕拉贝撂挑子。
后者用红铅笔在地图上斟酌着划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圈,这是同魏特琳商量过多次的范围。
“必须扩大安全区!日军一旦进城,现有区域连六万人都容不下!”
他指向西北方向:“山西路、颐和路一带洋房密集,围墙坚固,应纳入安全区!”
英法代表还未发声,身材微胖的魏特琳站起身,义正词严地支持道:“我同意!”
“金女大现在已经收留了几十名妇女儿童,但校园周边仍有大量平民露宿街头!安全区必须南延至汉中路!”
她上前拿手指划过地图,触及美国教会医院(今鼓楼医院):“这里医疗资源充足,能救更多人!”
中国的土地,金陵的高等学府内,两位中国人民的朋友魏特琳和拉贝据理力争,同其他七八个国家的与会代表激辩许久。
终于在他们威胁退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情况下获得了妥协。
摩尔扮演的魏特琳她微微闭眼,深吸一口气,仿佛在感谢上帝的指引。
再睁开时,眼中仍有未散的忧虑,但嘴角已浮现一丝几不可察的松动,那是终于争取到一线生机后的释然。
她与拉贝对视,这一眼却叫台下的华人观众心有戚戚。
这一眼承载了太多的国殇和耻辱,观众们既对二人的坚持而感动,也为历史局势的残酷感到窒息。
会议宣告结束,各国代表还在鼓噪热议,但终究不敢表现出什么不满。
魏特琳走到拉贝身边,两人低头说着什么,电影中的镜头逐渐拉远,就没有再继续交待了。
煤油灯的光影闪烁,本就式微的火苗显得更黯淡了几分。
镜头以低角度仰拍,巧妙地把拉贝和魏特琳的阴影投射在了刚刚用红铅笔划定的安全区内。
科斯利克、王小帅等人又是情不自禁地点头,这寓意着两位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国际人士,用自己的善良和执着,将这块热土护在了身后。
即便所有清楚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后来二人未能实现的善念。
但此时此刻,随着镜头渐黑,这摇曳在暮色的风中之烛,却足以照亮最深的夜。
又是一幕小高潮结束,台下的马丁·斯科塞斯微叹一口气。
影片至此,除了历史的天空这个线索的不断贯穿之外,从窗棂的玩耍到光影的玩弄,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导演,确是已臻化境了。
更叫他暗暗心惊的是,他不熟悉的刘伊妃也好,熟悉的汉克斯和摩尔也罢,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每每叫他惊诧不已。
在路宽的手底,他们似乎都完成了演技的蜕变。
如果说对刘伊妃这样的年轻演员还算正常,那对汉克斯这种成名已久的影帝级演员,简直是意外的收获了。
从黑暗到光明,金陵湛蓝的天空一丝云彩的踪迹也无,就这么赤裸裸地出现在镜头中。
在动画特效下,蓝色的天空中开始笔走龙蛇地绘制着金陵的地图。
这是导演在向观众交待昨晚的安全区会议议定的范围——
以金陵中西部为中心,北至山西路、南抵汉中路、西达西康路、东界中山路,总面积约3.86平方公里。
紧接着是25个具体的难民收容所被打上红十字的标记:
金陵大学、鼓楼医院、金女大、金陵中学、五台山小学、华侨招待所。。。
“金陵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立的消息一经传出,本地民众纷纷前往。
镜头由远及近给到金女大的门前,魏特琳和程瑞芳等人正焦头烂额地维持秩序。
不过金女大是女子学校,工作者也都是女性,时值乱世,魏特琳只能先允许妇女和儿童进入。
一个少女搀扶着断了胳膊的父亲,想要双膝跪地哀求却无法放手,脏污的小脸上写满了心急如焚:
“华小姐,求求你让我爹进去吧!没有人照顾他会死的。”
魏特琳心如刀割,温声劝道:“五台山小学和交通大厦都接受男性难民,带你父亲过去吧。”
她回头喊了一名工作人员:“给这个孩子拖一辆板车来。”
少女两行清泪流下,将父亲靠在墙边,忙不迭地给魏特琳磕头:“谢谢!谢谢!谢谢华小姐!”
这场景看得台下各国观众都心有戚戚然。
乱世人,不如狗。
银幕上闪回着一帧帧乱离人的愁苦,各处的难民营几乎爆满,镜头最终停在了金陵神学院。
秘书韩湘林站在拉贝身后,看着他跟刘得华扮演的金陵卫戍区司令唐生智咆哮,神情激动。
“唐司令,你必须让士兵们都退出安全区!不然我们会有被轰炸的危险!”
唐生智漠然地看了他一眼,本不想理睬,但考虑到他为中国民众做的事情,还是不咸不淡地解释道:
“这一处是金陵城内的高点,我军要在此布置高射炮阵地,拉贝先生请回。”
说完就背着手离开,他的副官挡住了还要据理力争的拉贝两人。
唐生智是一个政治面貌和立场复杂的国军司令,早年在北伐中立下功勋,但北伐后的“实用主义”立场凸显,在此不予置评。
但1937年的金陵保卫战中,他在多数将领主张弃城而走的情况下,誓死与金陵共存亡。
并亲自督战,带病指挥,甚至驾驶坦克穿梭于炮火中,被西方记者称为“金陵疯子”,并坚决拒绝日寇劝降。
唐生智的军车行驶在金陵兵荒马乱的街道,车身在镜头中从彩色渐变成为黑白。
紧接着是一段黑白的历史合成影像,类似《阿甘正传》中多次插叙的真实影像,紧密地同电影结合在一起。
这是为了提高历史传记影片的真实性,也避免一些过于血腥的镜头的拍摄和呈现。
从12月1号开始,日寇执行《大陆命令第八号》后,以华中方面军8个师团20万兵力分三路推进。
5号完成对金陵的合围;
8号突破外围防线;
9号向向雨花台、光华门等核心阵地发起总攻,松井石根空投《投降劝告书》遭唐生智拒绝。
10号,日寇第九师团突入光华门城洞,守军以汽油焚烧日军敢死队,谢承瑞团长率部肉搏击退敌军。
12号,雨花台失守,朱赤、高致嵩两位旅长殉国,紫金山天文台被攻占,守军教导总队伤亡殆尽!
12号下午4时,因未预留渡江船只,约10万守军滞留江边,遭日寇屠杀。
华人观众们目眦尽裂地在农历新年第一天的柏林,看着金陵城在历史影像中一步步陷落。
刘伊妃、刘晓丽、张纯如、张盈盈等女性都已经泪流满面,所有人在这一刻都肝胆皆裂地看着左上角的时间戳。
他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叫这个数字倒退、暂停,让12月13号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画面中惨遭屠戮的国军将士的身影渐渐淡出,镜头猛得推近,给到一位满脸脏污的国军士兵。
他回望着血色中的金陵城,火光在眼中跳动,却照不亮眼底的绝望。
没有泪水,只有一种钝痛般的麻木,仿佛连痛苦都已被硝烟熏干。
血雾笼罩的夕阳从他侧脸斜切而过,将消瘦的面庞分割成明暗两半——暗处是死亡,亮处是未灭的信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3号暮时,当第一面鬼子旗帜插上城楼时,电影画面骤然转为彩色,但色彩饱和度极高。
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血红与铁青的色调扭曲,仿佛地狱之门洞开。
至此,金陵沦陷!
华夏民族历史上最痛的一块伤疤,即将被血淋淋地撕开!
呜呼哀哉!何其痛也!
银幕上扭曲的血色刺痛了所有华人观众的眼睛,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骤然的哭声像一把尖刀,瞬间划破了电影宫的寂静。
她死死攥住座椅扶手,指甲深掐掌心,泪水在惨白的脸上纵横。
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被历史灼伤的痛。
长江岸边,数万军民滞留在码头。
镜头从高空俯冲而下,却在接近地面时突然静止,画面定格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老照片被握在了张纯如的手中,观影者们如释重负,仿佛这样就可以逃避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而不见。
这也是导演路宽刻意安排的转场。
第三幕的剧情太过压抑绝望,叫入戏的观众们看得痛不欲生。
而他这想通过《历史的天空》传达的远不是绝望,因此在大屠杀到来之前,留给观影者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
青年导演想给他们混沌的意识带来一束光,一束此前刺破了乌云的光——
张纯如。
“纯如?纯如?”
沉思中的张纯如被邵子平唤醒,扮演者刘伊妃恰到好处了给出一个迷惘的眼神。
“对不起,邵博士,我走神了。”
“你太累了,你需要休息。”
邵子平心痛地看着这个二十七岁的华裔女孩,难以想象她瘦弱的身躯中,竟然蕴藏着这样坚韧的意志和力量。
面色有些苍白的张纯如冲他摆摆手:“没事的,我撑得住。”
台下眼尖的观众能够看得出插叙这段历史的前、后,张纯如清减了太多。
可想而知,那位华人女演员也是在拍摄过程中配合逐渐减重的。
邵子平无奈地点点头,看着张纯如乘车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