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第1/3页)

    1983年,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城。

    一户知识分子背景的华人家庭别墅,坐落在距离伊利诺大学不远的缅因街。

    无人机的航拍镜头带着观众的思绪由远及近,从春色景明的香槟城,进入别墅阁楼的万花筒小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大银幕上华人小女孩的童稚声悦耳可爱:“爷爷,这是哪里?”

    李雪建扮演的77岁的张迺藩高卧在躺椅上,闻言抬了抬眼皮,看着活泼好动的孙女从箱子里翻出的老照片。

    “这是淮阴,我们的老家。”

    毕业于金陵中央大学,在民国时担任苏北地区官员,曾推行恢复张謇等爱国实业家产业的赋闲老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些生机。

    小张纯如翻出的照片越来越多,张迺藩的眼睛也越睁越亮,讲述的声音也越发低沉。

    一直到孙女手里拿着一张淞沪会战的老照片。

    1937年,张迺藩时任太仓县长。

    太仓是苏省和沪上交界的县城,在淞沪会战中负责为前线提供物资,后陷于日寇之手。

    白头搔更短的老头手里捧着一盏茶,看了眼目光澄澈的孙女,温和的声音带着淮阴方言特有的韵律,像淮河水波轻轻拍岸。

    “小如,爷爷给你讲讲古好不好?”

    “好呀!”

    阁楼里,光线昏黄而温暖。

    小张纯如盘腿坐在地上,木地板吱呀作响,灰尘在斜射的光柱中缓缓浮动。

    幼年的女作家双手捧着一只青花瓷茶盏,两根麻花辫垂在肩上,发梢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晃着,俏皮而灵动。

    “那一年,太仓的米仓烧了三天三夜,火光照得夜空像血染的绸子。。。”

    他指尖轻叩茶盏,瓷器发出清越的颤音,和低沉肃然的述说形成鲜明对比。

    “血火交织,敌寇凶顽,我军民悲壮,以血肉筑墙,前赴后继,死战不退寸土。”

    张纯如的父母都是哈佛的高知教授,祖父、外祖父均为国党官员,她从小惯于听大人们聊些家国往事,是以极其入神。

    张迺藩的脑海中突然翻涌起血色记忆,顿了顿道:“11月12号,沪上失守,敌寇沿长江流域迅速向西推进。”

    “一个月后的12月13号,金陵陷落。。。”

    阁楼外的风突然紧了,天光如刀,斜斜劈进窗棂。

    李雪建嘶哑低沉的台词极具穿透力,现场所有观众的心情猛地提了起来——

    看过了宣传片和《如愿》MV,简单了解过这段历史的观影者们,都想到了那些不忍卒睹的场面。

    幼年的张纯如感同身受着爷爷的讲述,不由攥紧了茶盏,青花釉彩下的手指微微发白。

    电影镜头横拉,小阁楼窗外的明媚天空,似乎随着李雪建的声音阴沉了几分。

    此处构图极其意味深长,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画框,将张迺藩与窗外的天空并置。

    窗框分割画面,一半是老人的剪影,一半是流动的云层。

    这位77岁的爱国老者身处异国,画框的边缘就是历史命运的藩篱和监牢,将他永远地困在了1937年。

    现场所有人的脊背都不由自主地竖直,对这种萧索乖戾的构图颇感惊悚。

    马丁·斯科塞斯、王小帅等导演都敏锐地发觉到了场景亮度的变化。

    斜射的昏黄光束,透过老式木窗的缝隙洒落,灰尘在光柱中浮动。

    这种光影似乎模拟了历史档案的陈旧感,又暗示记忆的碎片化,光与尘的交织,如同未被擦净的历史尘埃。

    小小阁楼外的天空,在懂行的观影者眼里,已经成为全片的重要意象:

    天空,就是历史的画布。

    张迺藩好像睡着了一般,在讲出金陵陷落后便沉默不语。

    他不想说,也不忍说,更不知如何说。

    “爷爷,然后呢?金陵我知道,姨奶奶从那里寄过桂花糖给我们吃!”

    小张纯如急不可耐,年幼的她还想象不出从淞沪会战到金陵陷落的民族之殇。

    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砸吧砸吧嘴,恰逢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踩着高跟鞋上了阁楼,一脸无奈地看着张迺藩:

    “爸,别同纯如说这些,她还小。。。”

    “呵呵,好!好!”老头乐得有人帮自己解围,只剩张纯如噘着嘴不满地看着妈妈。

    “不告诉我,等我长大了自己看!”

    张迺藩被萌态可掬的孙女逗得直乐,把她抱在自己怀里,带她玩最喜欢的摇摇椅。

    在特效技术下,小女孩眼中阁楼外的天空在张迺藩讲到金陵后已悄悄色变。

    铅灰色的云层如凝固的墨块,沉沉压向阁楼斑驳的窗棂,浮尘在光柱中翻滚,宛如1937年金陵城飘散的传单。

    大银幕有一秒定格在了这片“历史的天空”。

    美轮美奂的特写下,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小张纯如的瞳孔深处,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正随着云层的崩塌缓缓苏醒。

    十多分钟的开场,已道尽沧桑。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是第二次观影,他潜心研究了这段历史,此刻结合开场前路宽的致辞,又品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小张纯如这幕戏中,提供给导演发挥的场景极其逼仄,就是这一小扇阁楼窗棂后的天地。

    但这位天才导演恰恰就利用这块简陋的画布,将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的镜头线索和“画框”,几乎玩出了花!

    影片开场,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入画,路宽采用低角度广角镜头拍摄张迺藩倚窗而坐的姿态。

    窗框将他与窗外的天空切割成两个时空,这是个人被历史洪流禁锢的无力感。

    张纯如和阁楼窗棂间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大人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不忍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触碰那段悲惨回忆。

    但第一幕的最后,张迺藩将孙女置于自己的腿上,结合她嘴里所言的“我长大了要自己看”,人物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完美融合。

    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迺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继续,观众已经彻底代入了导演为大家预设的场景,耐心地等待这段故事的后续。

    小张纯如眼中的天空有了些许变化,一个主客观视角的对调,站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27岁的张纯如了。

    “哇!”台下传来一阵惊呼,真是酷肖其人。

    19岁的刘伊妃原本脸型和身材就和张纯如近似,通过化妆增龄,在电影中看起来同张纯如一般无二。

    这是之前给《返老还童》中张漫玉进行妆造的团队的杰作。

    大银幕左上角一行深入浅出的字幕盖上了时间戳,1995年12月14号。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巧合——

    1937年12月13号日寇陷金陵,翌日开始在平民区大肆烧杀强抢;

    近一甲子之后的1994年12月14号,在阁楼发着呆思念爷爷的张纯如下楼,和同伴出发去一起去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这是由当地华人社区协助,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的图片展。

    二战后,鬼子政府长期回避历史责任,导致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史维会的成立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镜头一转,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社区,一辆汽车稳稳停下。

    小刘扮演的张纯如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纤细的手腕。

    此时她刚刚完成《钱学森传》的编写工作,从大学转读新闻系开始,她就对撰写历史人物和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张纯如和同伴往社区中心走,面容隽秀,肤色因长期泡在档案馆而略显苍白,但唇角自然微扬,透出一股内敛的活力。

    这样的角色形象,19岁的刘伊妃可谓得心应手。

    镜头切换到社区的图片展走廊中,摄像机跟着她的步伐缓缓推进,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次第呈现。

    她首先看到的是1937年金陵城沦陷后的街道——

    堆积如山的平民尸体,被焚烧的房屋残骸,以及鬼子士兵持刀站立在遇难者旁的狞笑特写。

    转角处,一组照片让她的脚步猛然停滞。

    一个衣衫不整的母亲被残忍地砍下头颅,将死未死之际,仍旧紧紧地抱着怀里的婴儿。

    张纯如愣住了,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一幕。

    她从小就听祖父讲过淞沪会战、金陵大屠杀,但长辈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哪里有这样惨绝人寰的图片来得刺目!

    一个特写给到扮演者刘伊妃,大银幕上女作家的瞳孔在光影交错中剧烈收缩,下颌无意识地绷紧。

    这里又是路宽天才般的构图:

    机位只给了刘伊妃一个转瞬而过的特写,随即从侧后方拍她的神态动作,银幕正中心给所有观众呈现的是那一幕历史惨剧!

    在侧面的中低机位里,张纯如逐渐佝偻的背部线条,像是承受着无形的重量。

    光束透过画廊的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锐利的阴影,泪水在眼眶中蓄积却未落下,呈现出一种克制的震撼与悲怆。

    她突然伸出手去触碰相框,想去触碰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

    脑海里倏然出现幼时爷爷那一句戛然而止的“金陵城陷后。。。”

    大银幕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王小帅、杜琪峰等导演瞬间睁大了眼!

    目光所及,手持镜头跟随着跟随张纯如在昏暗走廊中移动,惨烈照片以特写迭化呈现。

    每张照片闪过时,画面短暂抽帧,制造视觉卡顿感,模拟记忆的碎片化。

    随着张纯如回忆出现的1983年的阁楼上,幼年的她仰视张迺藩的剪影,窗棂的阴影和窗外的天空似乎彻底化作了监牢!

    紧接着镜头推移到了画展的照片处,黑白胶片质感插入闪回。

    现实、幼年、历史!

    十秒之内的三重时空,在张纯如面前融为了一体,给角色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

    马丁·斯科塞斯身边的王小帅忍不住侧头道:“这是多机位蒙太奇?”

    老马丁微微一笑:“再听听。”

    王小帅猛然又看向银幕——

    张纯如所在的画廊的抽泣声、玻璃展柜的轻微震动声;

    透过照片隐隐可闻的炮火轰鸣和鬼子狞笑;

    还有张纯如自己的逐渐放大的心跳和耳鸣,不断变大!不断变大!

    最终是一声尖锐的爆鸣,覆盖了所有声部,归于平静。。。

    连带着场下的观影者也随着情绪起伏跌宕,呼吸急促。

    银幕化作黑洞,通过光影和多重声部,仿佛要被电影生生地撕扯进那段惨痛的历史!

    王小帅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吞咽一口口水,喃喃自语:“多声部蒙太奇。。。”

    不仅是他。

    马丁、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金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弗朗西斯科罗西、韩国导演洪尚秀。。。

    所有台下具备一定电影艺术鉴赏能力的导演们,此刻都着实看得头皮发麻!

    之前张纯如伸手去触碰相框时,走廊外的光影在张纯如脸上切割出明暗条纹,制造出人物游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强烈撕裂感;

    就在张纯如思绪中尖锐暴鸣平息的那一刻,她的手也切切实实地触摸到了冰冷的相框,从历史中透出的森森寒意,叫她禁不住浑身战栗。

    而在多声部蒙太奇结束后,光束突然完整照亮她的侧脸!

    从撕裂到照亮,预示着这一刻她在精神的崩溃后暗暗立下的宏愿——缝合。

    缝合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伤疤。

    影片开场至此二十余分钟,普通观众的震撼、职业导演的慨叹,柏林影展现场所有专业的制片人、演员、从业者们的脑海中的集体轰鸣!

    路宽的导演技法也好,刘伊妃的表演方式也罢,都给他们带来了艺术和灵魂的双重征服!

    所谓先声夺人,影片的开场自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路宽选择如此阐述这二十分钟戏份的原因。

    作为传记电影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线已经安排好;

    但最大的劣势也是时间线无法更改。

    让一百个导演来拍,《张纯如传》只能按照她的生平履历和经历来刻画。

    但怎么在这样逼仄的题材里写出新的内容,在大银幕上用光影、声部、镜头述说新的故事?

    这不是平庸和优秀的一步之差,这是优秀和天才毕生都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台下的导演们禁不住扪心自问,这样的天才构想,到底是不是后天经过习练可以获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电影进入了一段平缓期,前两幕的震撼稍减,开始自然流畅地叙事和推进剧情。

    史维会的丁元正耐心地向参观图片展的华人群体、外国人介绍这段历史,转头看到悄然落泪的张纯如,觉得面熟。

    他走上前还没说话,抹泪的张纯如急切反问道:“请问照片可以复印吗?我想借阅。”

    丁元长期跟心思诡谲的右翼打擂台,狐疑地上下打量她,担心有某种潜在的阴谋:“你要照片做什么?”

    普通人看一眼都觉得受不了,难道还有人想收藏这些惨绝人寰的证物吗?

    张纯如从包里掏出名片,情绪平复了几分:“我叫张纯如,是职业作家,《蚕丝:钱学森传》是我写的,你听过吗?”

    丁元惊喜地睁大眼睛,又看了眼手中的名片:“你好!张女士,我当然听过,只是还没有拜读,不好意思!”

    “没事。”张纯如温婉笑道:“我祖父是淞沪会战的后勤人员之一,我从小就听过淞沪会战和金陵大屠杀的历史。”

    她的话音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去看刚刚那副照片:“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照片,我被震撼了。”

    女作家定了定心神:“我想写一本书。。。”

    她目光复杂,再抬起头来已经是别样的明媚:“对!我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金陵大屠杀的书。”

    “我想用文字告诉所有此前向我一样不知情的人,曾经还有一段这样不忍卒睹的历史。”

    镜头调转,站在窗边跟丁元交谈的张纯如单人入画,依旧是百叶窗框,和她逐渐坚定的眼神。

    这是路老板惯用的库布里克凝视。

    镜头里,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透过镜头,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影者发生了眼神的直接对话!

    没有极端的愤怒,没有痛苦的撕扯。

    不煽情,不咆哮。

    张纯如嘴角微微下沉,透出一种沉静的坚定。

    镜头的特写,将扮演者刘伊妃的眼神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闪不避,直视前方,瞳孔稳定而清澈,没有泪光,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叩问。

    第二次观影的马丁·斯科塞斯突然惊觉!

    此前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导演路宽身上,此刻却在刘伊妃的眼神里发现了另一种可堪琢磨的意味。

    她把传统的库布里克凝视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这种眼神似乎不是控诉,而是邀请!

    谁能把眼神演出邀请的意味?

    邀请观众与她一同直面历史,邀请观众同她一起完成这部历史著作,邀请观众成为这段惨痛记忆的见证人!

    刘伊妃的眼神在此刻变成了真相的载体,而现场所有观众,成为了历史的共谋者。

    年轻女演员的这段眼神独白,真令人拍案叫绝!

    镜头在此处做了留白,没有给出丁元的答复,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再次出现在窗前的张纯如,正在轰隆隆前行的火车上。

    她要去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拜访邵子平。

    他是爱国组织史维会的积极分子和重要成员,也是张纯如手记中提到最多的支持者、协作者。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金陵鼓楼医院,父亲邵毓麟是民国外交官,曾任驻日苯横滨总领事和驻韩国大使。

    在国党败退宝岛后,邵子平随家迁居湾省,后辗转赴美。

    张纯如在耶鲁大学附近的莱茵镇,找到了这位已经年逾花甲的爱国学者。

    简单寒暄后,脾性耿直的女作家直抒胸臆:“邵博士,我在洛杉矶的社区画展看到很多关于大屠杀的图片,丁先生说是你提供的。”

    “对,1990年我在纽约发起了‘纪念金陵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又通过华人报商郑先生等人征集史料。”

    邵子平目光沉稳地看着眼前志同道合的女作家:“一位名叫大卫马吉的美国人给我们提供了13卷未公开的胶片。”

    “经洗印考证,我们发现是他的父亲约翰马吉在1937年金陵大屠杀期间秘密拍摄的影像,完整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

    张纯如精神振奋,没想到这么轻松就能获取第一手史料,但她还需要仔细甄别。

    不是对邵子平等人不信任,是已经完成过一本出版书籍的她知道,这种题材必须要慎之又慎。

    这种类似“近乡情怯”的感觉,和2002年决心拍摄电影,却在五年后才动手的路宽相同。

    事关民族的血海深仇,不可不慎。

    张纯如和邵子平聊了良久,切实地开始钻研这段历史,务求将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毫无破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这样,才不容诋毁和否认。

    邵子平让妻子给年轻的张纯如准备了一间客房,又把车借给了她:

    “纯如,耶鲁大学有1985年传教士发现的《魏特琳日记》原稿,1990年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斯茉利女士,将日记制成了缩微胶卷。”

    “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借阅。”

    此刻的张纯如充满了斗志,笑语嫣然地冲邵子平点头:“谢谢邵博士,麻烦了!”

    邵子平惊异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仿佛天生就拥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每一次看她的眼神都是如此恬淡。

    不过他还是劝诫道:“一定要小心日苯右翼,我们在去马吉家取胶片的时候就被跟踪追车,他们很疯狂!很危险!你要注意安全!”

    “嗯,我知道了!”

    张纯如一刻都不能等,在邵子平的劝说下吃了午饭,便急急忙忙地驱车前往耶鲁大学。

    莱茵镇的秋色在车窗外掠过,红砖建筑与金黄梧桐交织,宁静中透着学术气息。

    张纯如的车驶过小镇中心,拐入通往耶鲁大学的林荫道。

    校园内,哥特式尖顶在阳光下投下庄严阴影,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她把车停在神学图书馆前,石阶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重量。

    就像小刘此前体验生活的经历一样,从今天起,张纯如开始了在神学院图书馆早至晚归的生活。

    女作家捧着复制版的《魏特琳日记》,时而静坐,时而疾走,时而踌躇踱步。。。

    特写中,扮演者刘伊妃翻开复制文本,指腹轻抚1937年12月23日的记录——

    “今天又救了27名妇女,但仍有12人被带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