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飞船,登陆火星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飞船,登陆火星计划! (第1/3页)

    引力技术研究实验基地。

    张硕团队新一次的实验大获成功,他们所制造出来的场地,比原来扩大了四倍以上。

    场力开启的瞬间,因为场力覆盖范围过大,差点因此发生了风险,距离最近的实验人员已经很贴近场力边缘。

    这是检测的过程中才发现的。

    如果有实验人员进入场力范围,身体可能就会受到一些损伤,主要在于身体一半在场力内部,一半儿则是在场力外部。

    场力边缘是存在特殊隔膜的,效果赶不上周期性引力场,但瞬时间也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一些损伤。

    好在人员没有被覆盖进去,也躲过了一次实验危险。

    实验,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实验制造出了比常规更大范围的场力,同时也验证了张硕所说的技术原理--

    同一空间、同一强度的引力场迭加,引力场强度不会增加,影响范围则会扩散到周边区域,让场力覆盖空间变大。

    这也验证了引力空间的特性,证明同一空间内,只会存在一个引力场强度,或者说,空间只存在一种扭曲程度,进一步验证了空间存在的‘三维’特性。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实际上,对于物理学以及空间认知来说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物理描述了引力是空间扭曲的表现形势,而实验则对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

    同一空间,扭曲自然只会存在一种形式。

    在实验结束以后,张硕主持的总结会议上,好多人都讨论起相关问题。

    “我们的实验验证了同一空间只会存在同一引力场,而引力场的迭加则会带来引力覆盖范围的增加。”

    “这说明不同强度的引力场迭加后,表现出的强度可能会是中间数字。”

    “同时,也能带来影响范围的扩大。”

    这个结论是以实验结果做出的推断,但也得到了包括张硕在内所有人的认可。

    引力技术出现了几年时间,但并没有团队做过引力迭加实验。

    这主要是因为实验很难做

    原来的引力技术只能刚刚把制造设备覆盖,很难把两套设备放在一起,去研究引力场的迭加问题。

    当然,真正去设计还是能做到的。

    另一个专门研究引力技术的团队,是归属科技工业局的,他们的研究更倾向于稳定技术,而不是去研究引力场特性。

    换句话说,真正去研究引力场特性,从事引力技术相关基础物理实验的就只有张硕的实验团队。

    其他了解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做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力设备是很贵的。

    一个研究团队能有一套完善的引力设备就已经很不错了,成本价值达到几个亿甚至更高的设备,可不是轻易就能制造的。

    其他原因还包括人才问题。

    那些从事引力技术研究的团队,大多数研究员对于理论的认识不足,了解理论并能从事实验研究的人才是很少的。

    这主要还牵扯到引力技术的保密性问题。

    总之,实验大获成功,研究的影响力也很大。

    在实验进行上报以后,上级老师立刻打电话过来询问。

    仅仅三天之后,就有三个老师组团来到实验基地,包括朱老师、李老师和赵老师,每个老师都对于新技术非常感兴趣。

    引力技术的提升,会让技术本身的实用性以及应用潜力大幅增加。

    引力技术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放在航空航天领域就是个华丽的鸡肋,因为没有相应的能源技术支持,根本就不具实用性。

    在有了氢弹电池以后,引力技术顿时有了实用性。

    腾云-1型,就是引力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的结晶,但腾云-1型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灵活性就是最大的缺陷。

    现在引力技术大幅度提升,增加强度的同时,覆盖范围也大幅度增加,实用性必定会迎来质的突破。

    原来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航空航天应用就都可以实施了。

    在来的路上,好多专家就分析过,“引力技术的覆盖范围更大,强度更高,就可以以引力技术作为动力,不再需要其他的动力系统。”

    “尤其是覆盖范围,影响更大,用引力技术作为动力内核,引力设备三百六十度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