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飞船,登陆火星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飞船,登陆火星计划! (第2/3页)

转,就就可以灵活的调整方向。”

    这个问题很重要。

    腾云-1型飞船上,最大型的设备就是引力系统,引力方向也是单一的,因为飞船方向不可以随意调整,可控性就非常差,引力场方向只能维持向上。

    引力技术本身来说,是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的,但调整的技术性很复杂,飞船设计根本就不会考虑。

    现在就不一样了。

    引力技术覆盖范围扩大,就代表能用引力技术作为飞船的内核,相当于一个灵活的部件,一个部件自然可以调整方向。

    比如,最简单的,引力设备用一个转动杆支撑,设备就可以三百六十度调整方向,飞船的受力方向就可以线性变化,那么控制就会变得非常灵活。

    三个老师一起来到实验基地,后面跟着二十多个专家学者。

    其中有个类型的专家,也包括引力飞行器基地的刘成文。

    刘成文的心情很复杂。

    过去几个月时间,他花费很多精力投入到新飞船的设计工作中。

    几个月的努力,不断找各种专家学者,不断的召开技术会议,不断的去进行各部分计算,终于拿出了一套设计方案。

    一切的努力,在技术革新面前根本没有意义。

    他一方面为技术提升感到兴奋,另一方面,想到几个月‘没意义’的努力,心情又有点低落,但他还是努力调整心态,参观实验设备的过程中,也问起了一些专业问题。

    “张院士,你的实验设备直径只有4米多,还能不能再小型化?”

    “当然可以。”

    张硕肯定的说道,“我们的设备偏于实验室制造,以最高端的技术来说,应该能缩小到两米以下。”

    “我这方面要问专业人士,还牵扯磁场控制以及影响等问题,高精度制造上我们也不太懂。”

    他说完问道,“刘工,你是考虑飞船设计问题吧?”

    “对。”

    刘成文点头,认真道,“虽然设计上引力系统肯定是越小越好,两米已经足够了。”

    他又问道,“成本有多少?你们的设备。”

    张硕转过头看了一眼,朝着姚启明摆了摆手,和他说了一下简单说了一下。

    姚启明说道,“这套设备成本大概在六个亿左右,不过我们是专门定制的,走简化流程,有些部分不用花经费,我感觉常规制造成本最少要高50个点以上。”

    “如果再缩小一倍呢?”刘成文追问。

    “我估计……”

    姚启明也有些不确定,随后说了个预估数字,“成本会高出三倍、四倍?可能会更高,里面有些部件需求太高,还牵扯到场力影响,造不出来也有可能。”

    刘成文点头表示明白了。

    姚启明说的和张硕不一样,张硕说可以制造,姚启明说也许不可以,但实际上,差别在于技术研究。

    直接制造,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中有一些需要精密制造的部分,想要缩小尺寸就需要做专业的研究。

    所以要制造那么小的引力设备,就必须有很多专业技术团队进行配合,他们会帮助研究如何把需求高部件缩小化。

    这个过程中,牵扯的可不仅仅是制造,也许是几十、几百个新的研究。

    换句话说,引力设备缩小的成本是很高的,四米直径的引力设备,成本能达到5到10个亿,再缩小一倍,成本也许会是50个亿也说不定。

    其实就像是计算机一样,最开始计算机是超大型的,运转速度也非常的慢,计算机小型化的过程中,牵扯的可不只是几十、几百个技术,技术专利有几千、上万也说不定。

    那可是几十年的商业化发展。

    刘成文很关心引力设备制造的成本,是因为他还需要考虑新一代引力飞船的设计问题。

    引力设备自然是越小越好,但是成本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若是设计个新型的飞船需要过百亿,还需要大量时间的研究,上级方面就不可能通过。

    如果是10亿以下成本,相对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氢弹电池,成本并不高,大概还不到一个亿。

    这主要是因为技术难度并不是高,连磁场设备都不需要,就只是内部的精细控制、高端材料以及电力转化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