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790章 大拓殖开始了 (第1/3页)
对于庸才来说,南洋的剧烈波动,会让他们损失大量的土地,是在遭受损失。
但对于真正的豪杰来说,这恰恰是一次大洗牌,一个自己或者儿孙也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新马知府李銮宣的话,没有说错,现在这些位于河口、入海口的人烟稠密富庶之地,二十多年前不也是一片片长满了树木的雨林嘛。
现在能变得这么富庶,那都是一代代人开拓的结果,焉知现在的雨林,未来不是富庶的城镇呢?
这个道理,对于番禺马氏这样的大族如此,对于比他们更风光的南洋华人亲藩封臣,也是如此。
他们现在有地盘了,那儿子儿孙要发展往哪里去呢?
自然是雨林深处再去开发,这样再过二三十年,就又有一块相当富庶的土地了,不能继承家业的其余儿子,也有了属于他们的基业。
因此,当朝廷赎买大户田产的命令到达南洋之后,有新马府大族这样要被轻轻打上两巴掌了才肯给田产的,也有命令一到,就主动配合的。
甚至在南暨省,朝廷给出的一些世袭镇守使官职,还成了香饽饽,引得府县大户竞相争夺。
南暨省,锦石君伯领,新安县男辖地,山鹿镇守使堡。
在南洋,这样的行政区划,就代表着这到地方完全是由华人亲藩控制的封地。
君伯领差不多跟神州赤县上一个小一些的府或者州差不多,君子、君男领约等于一个县,镇守使那就是约等于一个乡都。
不过地盘虽然不怎么大,但南暨岛(爪哇岛)极为富庶,特别在华人带来先进耕种技术和大规模水利修缮之后,亩产更加夸张。
哪怕不算河里以及临近海湾的鱼获产出,锦石君伯领也大约有三百五十万石高,新安君男领大约有一百二十万石,就连山鹿镇守使的山鹿堡,也至少有六十万石的石高。
而之所以要用二十多年前,只在日本流行的石高来折算土地价值,那是是因为这玩意在拓殖和建封国的时候,非常好用。
石高,可以非常清晰明确的展示出这块封地的价值,虽然在大虞这种经济规模和活跃度的国家来说,把所有物产都用大米来衡量价值有些傻,但要是周围人都这么用,那问题就不大了。
因为大家都认同石高这个标准,那么它就可以相当准确的反应出这片土地的价值。
当然,这也显示出了,大虞在南洋最重要省份,很可能没有之一的南暨省(爪哇岛),社会风气是偏于保守的。
在如今的南洋使司中,其余省份的主要经济活动,大多是伐木材,制皮革,摘燕窝,挖锡矿,挖银矿,挖金矿,割橡胶,种甘蔗,种香蕉,种香料以及发展渔业。
特别是南洋运回去的各种干货海鲜和大咸鱼,是神州赤县内陆百姓最欢迎的外洋产品。
那些齁咸的大咸海鱼,甚至成了许多农户最重要的盐来源,也直接把风光了几千年的盐商,给彻底干破产了。
这也为江南的工商业,释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十几二十万曾经靠盐吃饭的盐户,不是进了工厂,就是下了南洋。
以至于现在神州赤县的盐,大多数时候就是指精白细盐了,那种掺了沙土的褐黄色粗盐已经基本消失。
可以说,南洋使司六省的这些特产,就是南洋百姓日子能过得不错的主要原因。
也是作为南洋人心中大虞应该的首都广州,在失去了十三行这种垄断外贸地位之后,在经济上仍然突飞猛进,已经把南京都远远甩在身后的重要原因。
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南洋,这个经济腹地,简直不要太完美,它们与神州大陆的互补性,比英格兰与印度的互补还要完美。
不过在大多数省都沉醉于向神洲赤县出口大量原材料,大搞经济作物的时候,南洋使司仍然有两个省,主要生产的并不是经济作物。
那就是南暨省以及日南省的明乡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这两省一直坚持基础农业为主,也就是基本只生产粮食。
其中,南暨省出产的粮食最多,不但给南洋提供了大约三千万人的口粮,还每年运回国内,为福建和江浙最少一千五百万人,解决了粮食问题。
这种典型的农业大省,自然是风格趋于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此时南暨岛是全南洋使司中,在治理体系,民风民俗上,最接近汉唐时期中国的存在。
山鹿堡还挺大的,因为它是南暨省开发的最早的地盘之一。
山鹿堡包括它上面的新安县和锦石州,位置在爪哇岛东部,著名的泗水府府城泗水东北约二十公里处,与大虎山岛(马都拉岛)隔海相望。
而这个堡垒的封君也非常有名,甚至不能说非常有名,而应该叫名闻天下,堡主镇守使正是大名鼎鼎,亲手用手铳打死了原日本国天皇的山上彻。
不过,现在的山上彻已经改名为唐彻了,因为山上这个姓,一听就知道是原本的倭人,莫子布自己的恶趣味倒是满足了,但原名山次郎的山上彻却非常痛苦。
好在莫子布是个相当大度的君王,知道山上彻的痛苦之后,没有怪罪他不识抬举,连皇帝赐姓都要嫌弃,而是大笔一挥,再次赐山上姓为唐姓,之后山上彻就成了唐彻。
山鹿堡修建的时候,是用作军事用途的,因此完全是按照内地砦堡的样式修建的。
不过随着当地土人的逐步被同化和消灭,这个临海有个小港口,周围土地肥沃的地方,不再需要用堡垒来保护自己了。
于是十年前,唐彻(山上彻)将整个山鹿堡搬迁到了这个临海的小渔村,并逐步发展为了东爪哇岛规模较大的海港城镇。
山鹿堡中,整个城镇呈椭圆形,两条大街在城中心呈十字交错,镇守使署衙就在交汇处,这里有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