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89章 你这狗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789章 你这狗皇帝 (第2/3页)

都历练历练。”

    其实在大规模的行动之前,莫子布已经抽调了一批官员,但目前看来,确实还不够。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这件事就由你来办理吧。”莫子布同意了张问陶的建议,然后在李銮宣的名字上点了点。

    “这位李伯宣看起来还是很有个性的,手段也不错,我看等此事办下来,就可以胜任兴龙布政使了,还可以让他挂一个侍郎衔,每年找点时间到中枢的内外朝都来见习一下。”

    张问陶立刻掏出小本本把皇帝说的事给记了下来,之所以要刻意记,那是因为新马知府李銮宣这个培养的路径,直接就是奔着辅臣,甚至是丞相去的。

    大虞中枢高官,特别是辅臣的升迁与大明朝有很大的不一样。

    大明朝是以翰林院为辅臣的培养基地,一旦入了翰林院,基本就不会下到地方。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国家预备辅臣们对于朝廷的运转流程相当熟悉。

    这样不管提拔谁当辅臣,都能很好很自然的接手,能更丝滑的和掌握批红权的太监们配合,使国家机器的运转,不会因为内阁辅臣的变化而产生问题。

    但弊病也很显而易见,那就是不管是首辅还是次辅或者其他辅臣,都只能管人,不大会干事。

    朝廷运转是熟悉了,北京城的中枢官吏是可以轻松拿捏了,但具体到治国方面往往千奇百怪,好多政策根本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下面完全无法执行。

    其次对于地方治理,也完全没有概念,导致他们很难监察地方官员,以及修补地方官员体系中的漏洞。

    明朝的盐税和关税从立国到灭亡逐年飞速递减,就与阁臣根本不了解地方,有很大关系。

    所以大虞朝目前做了一下折中,阁臣的人选,肯定也需要在中枢任职很长一段时间,但前提必须是要从地方上简拔起来的。

    哪怕是状元,除非是专业性很强的状元,比如精通财务、水利等等的,都必须从地方主官一步步做起。

    路径就跟李銮宣的这个升官之路差不多,在地方上任职,抽时间到中枢镀金刷经验,熟悉中枢后,再从地方大员升到中枢来。

    “张问陶你管着吏部,选一些经验丰富的官员去给李銮宣做搭档,有的地方多教一教。”

    其实对于莫子布来说,这个李銮宣的能力距离辅臣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必须要重点培养。

    因为到了这个时代,本来北方的教育、文化很多方面就无法和以江南为主的南方抗衡,到了大虞朝,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因为江南的南边还有属于皇帝老家的岭南,岭南之南还有龙兴之地南洋。

    这三地方都相当富裕,经济活动也更加兴旺,后两者的存在,使得南北方的差距,再更进一步的被拉大了。

    李銮宣的能力只能说中上,但是在北方籍贯的官员中,已经属于佼佼者了,为了平衡南北,莫子布必须要把他捧起来。

    甚至这些年,莫子布一直在有意多提拔几个北方籍贯的官员,从上到下都在加大北方官员的比重。

    商量完了这事,莫子布又拿出了陈联的奏折,“你看看,朕的越国公又来诉苦了,他也不说这事他干不好,只说南洋炎热,足癣顽疾难除,希望到北方干爽地区去待几年。”

    丞相林乔荫在南京留守,张问陶也知道这些事情也只能跟自己这个协理大臣(次辅)商量,但对于他这个并非皇帝心腹的四川人来说,这些问题还是过于沉重了。

    因此,张问陶拿着越国公陈联的奏折看了又看,确定皇帝确实是在征求意见后,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越国公久在军旅,这些年虽然在南洋使司总理大臣的任上干得不错,但也已经多次上书谈及各方面的困难。

    依臣来看,这并非是无病呻吟,目前情况复杂,越国公年岁已高,南洋又气候炎热,可能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越国公陈联哪是在南洋使司总理大臣任上干得不错,他简直就是干的马马虎虎。

    我们莫皇帝起家时候的这些老兄弟,除了夏王李献文家学渊源,允文允武确实有能力之外,陈光耀和陈联,都是没读过多少书的苦出身,打仗还行,文治真不怎么样。

    这陈光耀在东北,需要李潢与和珅这样的能员给他分担,甚至是直接扛着文治方面的压力,才不至于出篓子。

    陈联在南洋,把南洋使司总理大臣,当成了天地会南洋分舵的坐馆大爷分舵主在干。

    莫子布没有在南洋大动手脚之前,他还能干个马马虎虎,现在大动手脚了,陈联一下就感觉跟不上节奏,都快麻爪了。

    可是陈联一旦走了,谁来继续担任南洋总理大臣呢?

    原本莫子布最心腹的人中有几个选择,只可惜曾经的披耶碧武里郑敏成只活了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