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部 招安 第七十章 萧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十一部 招安 第七十章 萧让 (第3/3页)

士林中根基却浅,官家期以无党,或者托以朝政,也未可知。若高强先入宰执,则右相有士杰,左参有梁子美,尽我党人也,高强又与我蔡家有婚姻,是乃宰执大臣半出我门,于是官家岂肯将太阿倒持,再用老夫为相乎?”

    “而高强前功未赏,遽出为招讨,官家又将枢密正位虚悬,其虚位以待之意甚明,恐其梁山底定之日,便是高强入主西府、手握枢机之时。因此梁山之事,便是老夫重收高强此子为己用的最后时机,稍纵即逝,切切,切切!”

    “今闻朝议已颁招安之旨,吾儿以为高强与梁山素有勾连,招安之事一言可决,是梁山可旦夕而下,此功必成,是也乎?老夫以为,非也!前此用兵进剿,戎机决于高强一人,彼宁舍却梁山上数万条性命,只需与盗魁宋某内外勾结,尽可大获其功,我却无力分之,是乃高强全握此功也,我又何从入手?命汝为监军,伺彼阴事而待之者,聊以备无也!”

    “今则不同,盗魁宋某为高强居匪中数年,今获招安,必乃其所望。然彼一旦招安,不复囊时之用,往日之事亦不得泄,若我为高强,必当杀之以绝后患,彼能为数万盗之魁首,岂无中人之智,不虑及此乎?我若从中取事,向盗魁宋某开示利害,其必以我为倚仗,令高强得复为我所用,则其身乃安,舍此更无生机!是以招安一事,其实乃我之良机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汝当尽力成就此事,就中设法示好与盗魁宋某,宣扬我之筹算,以收其心。”

    蔡京的意思是,招安反而给他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因为招安之后,高强知道蔡京已经察觉了他和宋江之间地关系,如果宋江在朝为官,蔡京大把的机会和他接近,收买宋江以获取高强的把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地办法就是杀人灭口。杨戬只需要尽力促成招安,间中寻找机会向宋江说明其中的利害,则宋江明了自身的处境之后,惟有投向蔡京这一边,以迫使高强不得不俯首听从蔡京的命令,帮助这个老权臣重新掌权。从高强的立场来说,蔡京现在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就算重新执掌相权,顶多十年也得交班了,以高强这般年轻,大可忍耐几年,总好过这件秘事揭发出来,落地身败名裂的下场。

    杨戬将这封信看了又看,再砸摸砸摸萧让所带来的信息:“吴用乃是梁山军师,此人想要为他自己求一个出身,大可以此胁迫他为我效命,将此中利害告知宋江……却是不妥,此事关系到蔡公相和高强,越少人得知越好,还是要那吴用制造时机,俾我得以向宋江说明利害,料他不敢不从。”

    杨戬细细想了一番,自觉已经有了头绪,想想自己为蔡京立下这般大功,他日自然受用不尽,禁不住得意。忽然又想:“这招安便要申明梁山为何造反,若是高强和那宋江将这造反的缘由尽数归到我那括田所上头,我岂不是作茧自缚?”

    回心一想,却又不妨事:“前此蔡学士将那杜公才送交朝廷治罪,括田之恶可尽数推到他头上,借他这一颗脑袋,既可安抚梁山众人,又可解我之难,何乐而不为?”想到好处,不由得乐不可支。

    他在房中笑地诡异,却不提防隔墙有耳!谁呢?正是浪里白条张顺。张顺得了高强和李俊地吩咐,待在杨戬身边行走,日常只是关注杨戬的诸般动向。今日萧让这一个陌生人忽然前来,张顺便留上了心,及至杨戬见了萧让,三言两语便吩咐左右退避,分明是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张顺哪里还不知道事有蹊跷?

    偏偏杨戬这间内堂经过整修,周围都没什么藏身之处,因此杨戬甚是放心。张顺对这间内堂也早已留心,费了数夜功夫,在墙壁中凿了一个孔,放了一根铜管,一头连到隔院自己一个部下的房中,以此偷听杨戬地密事。

    今日这铜管却是初用,音质不大好,听地有些模糊,再加上张顺对全部情况不了解,听来只是似懂非懂。不过这舟中故人的身份,却被他这个曾经在吴用船底下憋了半个时辰气的浪里白条给猜了出来,杨戬收了吴用的钱财,哪里能有什么好事?

    却好张顺识字,火急写了一封密信,用蜡丸封好,吩咐心腹兵丁拿出去交给郓州城里时迁的手下,叫他火速传往独龙岗大营,交给高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