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崛起晋文称霸——城濮之战 (第2/3页)
。当然重耳实际上当时已经有所预感,晋楚之间必有一战。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死了晋怀公(就是公子夷吾的儿子)而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臣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发展农业、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立三军六卿制,使晋国国力大增。当然三军六卿制也为后来的晋大夫权力过大埋下了隐患。晋文公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他留下了 “志在四方” “贪天之功”等典故。
在城濮之战前,楚国的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的国家,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或屈服于楚国。
战争起因
泓水之战胜利后,楚国发兵继续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流亡期间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国去打仗,晋国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大国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以此策来把齐、秦推到了楚国的对立面,这个外交政策十分有力。后晋国先出兵攻伐了依附楚国的曹、卫小国,把曹、卫两国国君囚禁,迫使两国屈服,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偿宋人的损失,可谓一举双得,即宽了宋国的心,又打击了楚国的势力而没有与楚国正面冲突。
战争经过
楚成王见晋国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名成得臣,芈姓,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是楚国东征西讨的大将,楚国的令尹是丞相和元帅的结合体,权力十分大)不要去逼近晋师与之交战,说:“晋侯重耳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与重耳这样的人打仗是两败俱伤的结局。现在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大,与晋国发生战争要慎重”并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子玉却不肯听,觉得楚军在中原所向披靡,坚持要和晋国打一仗,于是子玉派人向楚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让人知道楚国才是最强大的,何况当时晋文公还被大王救济过”楚成王见子玉不听意见,有些不大高兴,没支援他最精锐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文公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解宋国之围。晋文公听从大臣先轸的建议,一面将楚国使者抓起来以激怒楚国,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强迫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子玉得知后果然大怒,怒而兴兵,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深有远见,看到楚军气势汹汹,想骄楚军之心,便命令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的,楚军是臣子为帅,地位不对等,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而大臣狐偃说:“出兵要理直,士气才会旺盛。理亏士气就会衰弱。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逼迫,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当然更多的是诱敌深入,骄楚军之心。此举有一石二鸟之策,也出了“退避三舍”之词。
子玉以为晋军害怕了,于是帅军紧逼晋军追了上去,这样,双方的战争开始了。子玉率军急匆匆跟进,看看天色已晚,就依托丘陵险阻扎营,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之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从心理对阵上来说楚军统帅已经输了。
第二天,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晋的回复却较为谦让,说晋不是楚的对手,让楚军先出招,这让子玉更加骄傲,更看不起晋军。
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晋军经过改革及不断地作战战力比以往更强。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统率中军,战力较强。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跟随楚左军,陈、蔡军跟随楚右军,两边翼军因为是多国部队,军心不一,战力不强,就像周郑繻葛之战一样,联军遇到硬骨头(强大的对手)就容易暴漏其军心不齐的缺点,但这方面也有统帅能力等多种原因在其中决定整个军队的战力。
四月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