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贻笑千年——泓水之战 (第2/3页)
宋襄公此时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
宋襄公拉拢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楚国,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以后,首先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他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还会招来灾祸”。但宋襄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不自量力地于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农历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最后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同年秋,宋襄公自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实际上是看不上宋国为盟主。宋襄公兴致勃勃的准备赴会,想成就齐桓公般的霸业,兄长目夷临行前劝他说:“君上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会盟不打仗的想法在春秋末被宋国所提出,也得以在那个时期才实现,源头原来在宋襄公这里。后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在开会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可楚国实力强大,附和楚国的诸侯国多,宋襄公还想争辩,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伏兵突袭被擒。楚成王挟着宋襄公,并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国在无国君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宋军没有给楚军可乘之机,数月来楚军长久无法攻克商丘。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见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但宋襄公作为一国之君被他国俘虏,虽然楚国不是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但颜面尽失,被其他诸侯耻笑。
战争经过
宋襄公回国后,憋了一肚子气,他十分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决定先讨伐郑国。宋襄公于是不顾大臣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楚国的郑国,觉得打一下楚国的看门狗,给主人看看宋军的实力,也为了争取中原的霸权。当时郑国已衰落,成为中原不大不小的一个国家,在楚国争霸中原中,依附楚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攻郑撤回宋国迎战。楚国在此有“围魏救赵”之意,当然这是战国那场战役的雏形。
后来,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当时,宋军已先到泓水,并在北岸布好阵势,以待楚军,处于以逸待劳和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看到楚军来到南岸迅速列阵,宋襄公不以为意,他十分痛恨楚国不讲仁义的卑劣行径,于是想堂堂正正地在两军列阵中击败楚国,让楚国颜面尽失。从两军的实力来看,宋军接近千乘之军,楚军在千乘之上,两军数量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但楚国长期在不断战争中壮大,又处于蛮荒之地中,楚军战斗力普遍强于中原承平已久的诸国。宋国是商朝后裔,秉持着商朝上国的心理,又无强兵富民的措施,军队在野战中战力与楚军有不小的差距。
但宋襄公看不到两军的差距,他一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这是夏商时期的战法。眼睁睁看着楚军有秩序地渡过泓水来决战。楚军也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公子目夷及相关将领纷纷请求出击半渡楚军,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满不在乎地对将领说:“待彼列好阵后,我要堂堂正正地击败楚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