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勺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勺之战 (第3/3页)

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建议实施战场追击。”说明曹刿有当时优秀的军事素养。也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

    战争影响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齐鲁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少有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经过此战,齐国开始在注重自身的建设,使得齐国国力逐步通过华夏第一相管仲改革而变强。

    公元前684(周庄王十四年)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

    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战争评价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 “取信于民”得民心,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鲁国疆域主要在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然而鲁国与郑国相同,地处中原腹地,发展空间有限,又比邻齐国、楚国、吴国、越国、宋国等大国,虽然地位尊崇,但在诸侯争霸的时代,靠得更多的是实力,鲁国在诸侯中的实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又适逢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交替称霸,鲁国在其中就算不是附庸,也只能听之任之。长勺之战能对鲁国地位有一定的巩固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无法对鲁国强大争霸有任何意义,从鲁国国君来看,也未有有能力称霸或雄心壮志的君主,致使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只能是平庸的存在。鲁国给人的感觉就像想壮大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战争平凡、邦交混乱的春秋时期,没有通过一定的改革,只靠遵循周礼以德服人与时代还是有所格格不入,所以鲁国能作为周朝秩序的一定范围的延伸者,但做不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与楚庄王饮马黄河的霸气,孔子起于鲁,于儒家文化而言必然有裨益,但于国势强大而言,作用不大。鲁国国君与大臣不能说不贤明,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鲁国的传承,最终被强国吞灭也是必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