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第一战——阪泉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中华第一战——阪泉之战 (第1/3页)

    阪泉之战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场有记载的大规模的战争,对华夏统一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是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生存地扩张战争,阪泉之战的发生时间约为公元前26世纪。当然阪泉之战更多是后世对于古代的一种记述,具体而言更多的是炎黄两个部落通过不断发展而发生的冲突,最终引起的对生存空间的争斗。因为过于久远,无法对其中的主要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在古文中,有神话色彩在其中。

    战争背景

    这个时代中,不得不提到,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五帝也有不同的意见,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帝王作为“五帝”。

    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是首领。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陆续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

    神农氏是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神农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因此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神农氏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

    要说起阪泉之战,首先要介绍一下炎帝和黄帝两人。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实际上就是神农氏的后代。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熟悉用火而得到首领的位置,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当然古代的黄河的河道是经常变更的,所以,这里只是大概得范围,就是华北平原一带。

    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一说名轩。据说黄帝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大后他知识渊博、明辨是非,为众人所公认。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渭水的支流姬水一带,后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部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黄帝是五帝之首。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上古时期的地域,在《史记》等均有记载,但记载的都不相同,以上所说的地域在现在看来只能参考其中一方。但后世炎帝、黄帝是华夏的祖先这是公认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两个部落发生争端的起因。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史记的记载。

    意思是在这个时候,神农氏管辖下的各部落因为利益争端相互侵犯攻战,部落群众死伤众多,神农氏的威望急速衰落。这种情况下,已成为部落首领的轩辕就经常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从管理、残害四方的人。炎帝的部落经常欺凌其他部落,在征伐之中,轩辕的威信很快上升,许多部落都自觉地归附与他,愿意听从他的安排。

    轩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按照季节和规律,种植多种农作物,使部落的人能生活安定。他安抚四方,加强士兵的训练,选任有德才的人加强管理,对外征伐暴虐的部落,加强与其他部族的友好交往。在威信不断上升的时期,与神农氏的后代炎帝的部落产生了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双方争夺更多生存资料和实际控制范围,因为双方的发展最终起了冲突。

    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实际上以往的神农氏更多的是威望服人,没有实际控制很多部落人口,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氏族制度的习惯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