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何处可为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七章 何处可为别 (第2/3页)

,且步兵师必须配备一个高射炮营;每个步兵师防御正面最大为8公里。那么如果中央军想在保定到津南一线200公里战线上挡住日军的话,至少要投入25个西北边防军这种编制的步兵师,且需要另外10个师的预备队,这单从兵力上讲对中央军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更何况他们每个步兵师根本就没有战防炮和高射炮。”俞大维同意地点头,中央军到底有几门炮他再清楚不过了。

    徐永昌继续道;“既然倭寇已经达成了如此优势,他们必然会实行全国动员,变局部战争为全面战争,预计动员六个月后,可以投入华夏国战场20多个师团,主力从华北沿平汉路南下,直取武汉,切断陇海路和长江运输线,京沪则不攻自破,我东南的重兵集团将被切断西退路线;而同时倭寇会发扬其海上优势,以偏师登陆于上海,自东向西攻击金陵,我野战军主力将被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的倭寇和在上海登陆的倭寇两面夹击而灭。”听到这里,俞大维倒抽了一口冷气,虽然他不是军人出身,但是从事的兵工行业,让他有机会参与军机,他又是个天资聪颖之辈,对战略战术也不是门外汉了。俞大维担心地说:“那该如何应对呢?”他静静地望着徐永昌。

    徐永昌道:“刘越石兄有所建议,吾已经将越石的分析和建议行诸文字,将面呈委座。简而言之,越石认为在华北战局中,晋省将成为夏日两军争夺的重点,他愿意亲率西北边防军主力,北上援晋。大卫你是南方人,对北方山川地理形势不熟悉。吾与越石均认为从地形和历史战役规律来看,倭寇必下晋省,不下晋省的话,河北倭寇无法安枕。”

    提到自己的家乡,徐永昌越说越起劲:“晋省在整个北方地区居枢纽性地位。晋省的这种地位得益于它在关中、河南与河北三者之间俯瞰三面的高峻地势。晋省外有太行山、吕梁山及王屋、析城、中条等山构成其外围屏障,西面还有黄河环绕;内有恒山、五台山、管涔山、系舟山、太岳山、云中山、霍山、稷王山等山交错分布,构成其内圈险要;汾河、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呈放射状流向不同的方向。河流在山地之间冲积,形成了一系列珠状盆地。

    在晋省的东、南面,太行山延绵千里。由于河流的穿切,形成了一些交通孔道,最重要的即历史上所称的太行八陉。太行八陉为晋省与冀省、豫省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晋省的西部则有管涔山、吕梁山等层峦叠嶂,西南方有黄河渡口蒲津,是晋省与关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

    晋省的山河形势使得晋省形成了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形势有利,可以三面出击,不利则可凭险而守。在晋省腹地,山河错综分布,形成了几个珠状盆地,构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有交通孔道通往外部,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面向不同的方向,从而使这些区域具有不同的战略意义。

    如果倭寇窃据察哈尔,那么南面就是晋省北部的大同盆地,该地位于管涔山、恒山与蒙古高原南侧之间。盆地北面山地低口为倭寇入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桑干河源自管涔山,经大同盆地,流入冀省。这样,如果倭寇不拿下大同,西北边防军北上汇合晋绥军通过大同盆地,向北可以反攻察哈尔,便可沿桑干河河谷低地向东进入冀省,直叩居庸关前;还可由飞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蓟的西南侧。

    历史上从大同取北平的战例太多了:蒙古攻金,先下其西京大同府,尽收山北诸州。是后,蒙古兵两度突破居庸关、紫荆关,大掠冀省,围攻金中都。金受蒙古侵逼,被迫南迁汴京。瓦刺、鞑靼入侵,大同是其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也先所率瓦剌军便是由大同盆地涌入,再沿桑干河谷东进,在土木堡击破明军主力,俘明英宗朱祁镇,然后挟明帝自紫荆关入,围攻北京。明末李自成进军北京,主力亦自大同东出,经宣府入居庸关而逼北京。倭寇参谋部熟读中国历史,这个大礼物不可能白送给我们,大同不拿下,平津倭寇朝不保夕,他们是睡不好觉的。”

    俞大维听到这里,对老徐竖起了大拇指,论证太精彩了。

    老徐面有得色:“大同向南就是忻州盆地,可谓对大同的一种补充。忻、代二州分峙盆地的南北部。忻州“翼蔽晋阳,控带云朔。”

    倭寇既得大同,必然得陇望蜀,而且从朔州、大同方向攻击内长城的话,关口众多,可不仅仅是一个雁门关,防守方很难面面俱到,防御也没有纵深,一点突破则全线崩溃,倭寇很容易得手,深入忻州盆地,从代州南下太原的话,一马平川,只有在忻口可以用重兵布防阻挡一下敌人。而对于倭寇来说,晋阳又是一个他们必须拿下的地方。

    晋阳(太原)是晋阳盆地的重心,也是整个晋省的重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自晋阳藉井陉通道可出冀省中部,执冀省之中枢。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吕氏春秋》称“天下九塞,井陉其一”。控制井陉对于太行山形势至关重要。相比较而言,晋省地势高峻,冀省地处平原,自冀省逆井陉而仰攻晋省较难,而自晋省穿越井陉东下太行却较易。

    历史上,自晋省出井陉攻冀省的成功战例居多。秦攻赵都邯郸,王翦便率秦军由井陉东下。楚汉战争时,韩信入晋省后,灭魏、平代,然后由井陉东出,破赵、降燕,略定冀省。北魏拓跋珪 伐后燕,以一军出居庸关以攻幽燕,自率主力由晋阳(晋阳)东出井陉,击降常山。“安史之乱”时,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多次向井陉东出, 打击叛军后路。朱温与李克用相争,井陉是双方进出的一个重要通道。

    现代铁路的建设使得井陉更为重要。正太路与平汉路交汇于石家庄,我军如果控制晋阳,那么刘越石兄的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