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何意百炼钢 (第2/3页)
西峰等闻声而出,刘越石果然取出孙逸仙手书相示,书中盛赞西峰“吾兄好义,努力不懈,尤为忠诚”。又云:“笠僧小友别来无恙乎?吾尝以秦省革命相托付,今为笠僧特遣吾弟越石相助,汝二人可肝胆相照,共谋西北革命大计。”
原来胡笠僧在民国元年秋,同张义安、冯毓东东渡日本,进振武预备学堂学习军事。经于右仁(伯徇)、井勿幕(井文渊)的介绍,胡笠僧(景翼)有幸进入孙逸仙先生在日本举办的“浩然庐学社”学习,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中山先生。这成了胡笠僧革命生涯中又一个新的转折点。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少年胡笠僧对孙中山先生说:“来日我一定要打进北京城,请先生主持大计。”中山先生和胡笠僧都没有忘记当年之言,后来民国二十三年胡笠僧果然履约,推翻了曹锟政府,邀请孙逸仙北上主持国务。也是一段美谈。只可惜天不假年,孙先生第二年便病逝于北平,而胡笠僧闻讯也悲伤过度,在开封病逝。二位哲人已远,他们所为之奋斗的民国现在还在风雨飘摇中。”
说到这里,徐永昌回想先贤,有些黯然神伤,俞大维回想这段惊涛裂岸的历史和这二位献身国民革命的老少英雄,不禁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端起啤酒杯狠狠地喝了一大口道:“听次公言及此处,真可以浮一大白,胡笠僧真英雄也。”徐永昌也喝了一口,继续道:“井勿幕、续西峰都是辛亥元老,老同盟会员,得中山先生手书,方知来者刘越石是孙逸仙之姻亲,常年辅助孙先生,尤其仗义疏财,为民党贡献不小,此次来西北,正可以相助筹划中的反袁倒陆起义。众人如欲起兵,那是必须找赞助的,俗话说无粮不聚兵。可惜搞革命的缺的就是钱,不是穷得没办法了谁革命啊?那时候井勿幕、续西峰还算好,薄有家产,虽然不够聚兵的,个人生活还可以支撑。可是邓瑜、史宗法这些人就非常苦逼的了。那刘越石听闻众人的计划后,二话不说,打开随身皮箱,拿出厚厚一叠银票,以手掌量厚薄,取出三分之二相赠。越石道:此来西北本为寻找地方开发马场,引进俄罗斯重驮马改进我国马种,也是为了未来国防所需马政作准备。既然各位有革命资金之需要,这些钱你们先拿着用,待我搞定马场之事,再返回上海调动资金为大家后备。孙禹行后来多次绘声绘色地告诉我,刘越石又打开随带的木箱,里面居然有几支毛瑟****,居然是大镜面匣子。上刻弟刘越石敬赠。随即以枪相赠胡笠僧、孙禹行、邓瑜、史宗法等武将,各人身为军人,哪里有不爱枪的?均大喜过望,由刘越石倡议后,众人结拜为兄弟,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俞大维咋舌道:“这刘越石好漂亮的手段,文人求财革命,武将需枪保命,爱财的送钱,要命的送枪。然后占据民党西北委员会的大义,把自己塑造成西北国民革命的开创者;同时认了未来国民军两个军长为大哥,收获满满。”徐永昌笑得像个老狐狸:“难怪委座这么看中你,你能一眼看透刘越石结交文武人物之手段,也算小辈里的能人了。”俞大维急忙道:“都是委座的栽培、次公的提点。”徐永昌意味深长地说:“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把握。刘越石从此俨然成为西北革命军的财神爷和总后台。后来曾经多次以资金、武器援助西北革命军,还曾经搭救胡笠僧等人,胡、孙二位大佬简直视刘越石如救星福星。众人大喜,刘越石又建议以民党西北委员会名义作誓约,歃血为盟,共同投身西北国民革命,此志终身不渝。盟约之人以年齿排列,刘越石赫然在队尾,然而刘越石却因为有赞助之大功,算作民党西北委员会之常务委员,故民党西北之人皆尊称刘委员。”俞大维恍然大悟:“难怪曾经听吾党元老于伯循曰,刘越石是年轻的老革命呢。原来论起民党的西北革命,刘越石真正是元老。”
徐永昌点头同意“华山会后,越石入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傅宜生等同学,骑科学习两年。军校方毕业,秦省督军陈树藩为祸,越石受孙逸仙委托,前往西北发起革命军。后来民党起义军名字就是刘越石起的,胡笠僧的国民二军完全脱胎于该军,杨虎臣之小西北军也是该军的传承。
他自费购械,组建骑兵支队,联手胡景翼等屡次大破陈树藩部。民国七年底,徐树铮领参战军入陕,收编大部分西北革命军。越石却另辟蹊径,与邓宝珊等引骑兵西入宁夏,与马福祥、马洪宾组建西北民主联军。越明年趁徐树铮北去蒙古,西北民主联军联合甘肃各军,驱逐张督军。改以邓宝珊、马福祥、马鸿宾主政甘肃。据说期间,越石与马福祥女并肩作战,日久生情,得马福祥许可,跨越宗教,订立婚约。然而该女被张督军所拍刺客暗杀,不由得越石英雄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