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完了 (第3/3页)
不一定能刮的下来,就这么轻轻敲一下,就搞了下来?
诧异间,林思成抓起了一点,用手指捻了捻:锈是真的。
再透过放大镜看器物表层:锈层最底下,也就是黑色的氧化铜与铜炉之间,有一层黑色的光膜。
极薄,还极隐蔽,若非放大镜的倍数较高,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
这是大漆漆膜,也就是生漆,古代最常用,也是最牢固的胶料。所以确凿无疑,锈层就是贴上去的。
为什么另一半的锈,却真的不能再真?
总不能,这樽铜炉是一半真,一半假?
绝不可能:通体都没有拼接的痕迹,铸炼痕迹浑然一体,别说清代了,再过八百年也造不出来。
正狐疑着,看到关兴民松了一口气,竟笑了起来。
林思成及时的泼凉水:“关主任,你先别笑!”
说着,他把铜炉转了个个。
王齐志不明所以,林思成又示意一下,意思是让他先看。
下意识的举起放大镜,王齐志刚瞄了一眼,瞳孔猛的一缩。
黑锈(氧化铜)→褐锈(赤铜)→土锈(碳酸钙),土锈下又夹杂白色的二氧化锡。
富氧干燥的富钙环境下生成的氧化锈层?
再看另一边: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碱式碳酸铜……缺氧湿润的低氯环境生成的水合锈层(TypeⅢ)。
但扯什么淡?
因为这两种锈层生成环境完全相反。
打个比方:一个在北极的永冻层,一个在赤道地带。所以,这两种锈层绝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
关键在于:干燥的这边锈层紧贴器物,来回四五遍,王齐志没有找到任何移植、粘贴的痕迹。
再者,研究了近二十年,这些锈层是不是自然生成,他能看不出来?
所以,这半边就是真的。
他想了一下,把炉转了过来,倒转放大镜,使劲的蹭他刚才鉴过的那一片。
蹭一下,就掉一片锈,再蹭一下,又掉一片锈。
渐渐的,露出了鎏金层,也露出了土锈与黑褐锈混合的氧化锈层,合林思成鉴过的那边一模一样。
王齐志愣了好久,惊愕的抬起头,直灼灼的盯着林思成,“真品”两个字涌到了嘴边。
关兴民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