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完了 (第2/3页)
其实严格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文物,无论是器形、材质、工艺、款识,都是可以伪造的,甚至于能伪造到八九成相似的程度,也就是常说的以假乱真。
比如文物公司的那樽倒流壶,又比如上一次看过的那樽和田白玉狮子镇纸。
而其中最不好伪造的,则是各种因为材质氧化或腐蚀而产生,又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年代特征。
比如锈,比如沁,比如斑。包括用科学技术手段检测,首检样本也肯定是检这个。
林思成和王齐志看的也是这个。
两人先看外表层,但没看几分钟,林思成眉头微皱。
外表层的锈,好像也是真的?
乍一眼,器物表面好像蒙着一层土,却又擦不掉?
其实这是土壤中的碳酸钙沉积于表面,形成的土锈层。说明器物长期埋藏于富钙土壤中。
其次,土锈之下,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锈斑:这是器物在富氧环境中接触微生物,锡选择性腐蚀形成二氧化锡(SnO₂),学名富锡锈层(TypeⅣ)。
继续往下:锈层发黑,隐现红褐色:这是富氧干燥环境中,器物与土壤中的铁氧化物混合形成的复合锈层。
学名氧化锈层(TypeⅡ),主要成份为赤铜(Cu₂O)和黑铜(CuO)。
只凭这三点,就可以推断出埋藏环境:富氧、干燥、富钙、微生物活跃……已遭受破坏,已形成长期有氧环境的北方黄土墓葬。
是不是从陕西挖出来的不知道,但绝对在黄河以北。
重点在于:从下到上,锈层为“黑→褐→土”多层结构,且是层层递进,没个两三百年,锈不出来。
造假的更造不出来。
关兴民这下是真完了?
本能的,林思成的眉头皱的更紧,突然,“当”的一声,铜炉震了一下。
王齐志拿放大镜在炉沿上磕了一下,脸露喜色:“林思成,你过来看,这锈好像是贴的。”
不可能……
脑海中本能的闪过三个字,林思成索性绕过台案,到了王齐志这边。
但只是一眼,他眼皮就止不住的跳:就轻轻的磕了一下,铜炉上竟然掉下了一些绿色粉末?
不多,就几星。
但这根本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腐蚀几百年而生成的铜锈,拿刀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