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西州抒怀 (第2/3页)
地说道。
“对,一定要先感谢你。有了你,我才更坚定了之前的想法,也有了更大的动力。”秦科说道。
(二)
中午吃饭时间到了,边小琪说道:“咱俩吃火锅去,要是离开西州,就不容易吃到这么正宗的火锅了。”
秦科笑道:“你说吃啥,咱俩就吃啥。”
走进一家火锅店,看着沸腾的红汤、鲜嫩的羊肉、毛肚、翠绿的蔬菜,品尝着麻、辣、鲜、香,俩人吃得满头大汗,大呼过瘾。你给我涮一块羊肉,我给你涮一块毛肚;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俩人恩恩爱爱的样子,让邻座的食客也羡慕。俩人觉得吃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心。
吃完火锅,俩人又去了望江楼。望江楼临锦江而立,因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典雅精致,既有北方建筑的稳健,又有江南楼亭的秀丽。
站在望江楼的吟诗楼上,边小琪提议道:“咱俩得各写一首诗,不能辜负了这江天楼阁的美景。”
秦科这次不再犹豫,说道:“好,我先来。依依不舍眷温柔,借口西州几日留。此刻心情如若问,望江楼上忘离愁。”
边小琪深情地看着他,吟咏起来:“明日还留只影中,缠牵从此系河东。伤情最是音声绝,独上江楼等雁鸿。”
秦科搂着边小琪,柔声说道:“小琪,等我回到河东,会每天晚上10点给你打电话。”
接下来,边小琪领着秦科去游览宽窄巷。
她告诉秦科,若说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代表了西州两千年以来的文化底蕴,那么宽窄巷则浓缩了少城历史,聚焦了建筑技艺,荟萃了西州美食,基本上可以看到西州近300年来城市演变的历史,来西州,宽窄巷是必来的一处景观。时代向前不止,城市重建不停,昔日的军营悉数变迁,只有宽窄巷等为数不多的街巷,作为见证过清朝历史的少城遗存,在政府的打造下,得以凭其古色古香的“旧貌”继续展现它曾经的辉煌,而其它街巷都变成了普通的城市街区,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在她少时,这里还不叫宽窄巷,都称作少城的几个胡同。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
少城的缔造者,就是时任四川总督的历史名人年羹尧。为了把当时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准备返京的八旗军留在西州,驻守西南,年羹尧专门上奏朝廷,获准修建了作为八旗军的专门驻地,名曰少城,实行封闭式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军营。
人们通常以为现在宽窄巷的建筑属于明清时期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实际它的建筑更多是对民国时期建筑旧貌的再现。提起古建筑,我们通常忽略了清朝之后还有个民国阶段。新文化的注入,促成了人们审美的优化,原本粗糙的老式瓦房,多了一份民国专有的气质在里面。
虽然大部分建筑是用现代工艺重建,但浓浓的民国风依然被保留了下来,砖混结构将南方中式建筑的细腻灵巧和西式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宽巷的老院子外,几处高大山墙上若隐若现的浮雕塑像,还依然在倔强地矗立着,诉说着它走过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沧桑。
宽窄巷是南方为数不多的胡同文化景观,它以四合院落整齐排列的形式,将皇城北京的胡同再现于偏安西南的西州。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落,围合式布局,前后院相通,天井置其中,回廊小巧,雕工精妙。只有推门进去,你才能感受到这种建筑工艺的魅力。
宽窄巷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和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和兵营结合,北方胡同和四川庭院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和川西民居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
秦科对宽窄巷知之甚少,边小琪从小在西州长大,亲自见证了宽窄巷这几十年的变化,所以,她从古到今,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把宽窄巷的前世今生说得明明白白,让秦科很满意,让他又长了见识。
作为西州美食荟萃的地方,宽窄巷的小吃琳琅满目,花样百出。不仅有三大炮、伤心凉粉、肥肠粉、烤串儿、担担面等传统式样,精明的商家们更是不定期推出新品,以吸引游客的味蕾。
边小琪买了一点心仪的小吃,和秦科边走边吃,这样比单纯的游逛更有乐趣。她们依次观览了恺庐、德门仁里、拴马石、小洋楼等最有特色的景点。
走出宽窄巷,秦科说道:“小琪,到了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西州的韵味。”
边小琪说道:“你说的很对。我要写一首《五律》,我写前四句,你补后四句,怎么样?”
秦科爽快地说道:“大才女先请。”
边小琪吟咏道:“川蜀誉天府,西州世贯知。明清宽窄巷,三国武侯祠。”
秦科略一思考,便接着吟咏起来:“秀逸薛涛字,忧伤杜甫诗。火锅招吃货,麻辣醉游痴。”
两人相视着,哈哈大笑。
(三)
太阳西斜的时候,边小琪领着秦科向沈菁经营的酒吧走去。
沈菁的“蓝桥”酒吧位于城中河道的岸边,临窗可见河上的小桥,斜阳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水面上有人在悠闲地荡舟,自弹自唱的流浪歌手在桥上低吟浅唱。
天色还未黑,酒吧里还没有客人光顾。俩人进入酒吧,看到沈菁正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边小琪一声招呼,沈菁抬眼就看到她和秦科手拉着手,笑盈盈地站在她面前。
沈菁立即站起来,打趣道:“哎哟,小琪,不待这样的,这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秀起恩爱来了?我还以为你见色忘义,把我早忘了呢。是哪股风把你给刮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