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新青春文学的开创者 (第2/3页)
信念。
享受情感投射的利,不吃形象重迭的亏,这就是顶级水军头子的超维思路。
在玩弄99年单纯读者的层面上,狗方绝对是大师。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天,星光和高级粉就爆了,第二天,舆论界也爆了。
每一份报纸上都有撰稿人连夜赶出的关于《苍夜雪》的文章,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铺天盖地,一瞬间,整个中国社会就被方星河的“新青春文学”刷屏了。
各个角度,都有人聊,也有人吵。
线上线下,到处都是争论。
首先是被忽视掉的序言——
轶凝:“它显然是一部极具文学性、艺术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好作品。除了结局不那么的现实主义,其他方面,它都充分反应了那个特殊时期里的人和事。我都不需要去翻资料,我就知道那样的事情不是个例。”
王檬:“我很喜欢书里除了结局之外的所有部分,他是有生活的,观察得很仔细,不但把每个年轻人刻画得栩栩如生,更难得的是把成年人也写得很好,你仔细去看宋租德这个人物,是不是会感到很熟悉?哪个单位里没有这种人呢?但是能用寥寥的笔触把它写出来,把他写到令人信服,这是非常天才的能力,坦白讲,华夏文坛里没有人能在20岁之前写到这个程度。”
这是最微不足道的开胃小菜。
而且他们也未必是真的反对《苍夜雪》的结局,不喜欢青少年暴力,是一种意识正确。
然后是阎烈山、程一中、宋租德、常平等人的破防,这个放到后面再讲。
再之后是极其受人瞩目的震撼性销售数据——当天爆卖80万册,全国所有的书报亭都在排队,而到了第二天,一书难求的状况愈发加剧。
然后一些报纸对阅后盛况的描写。
东方网撰文称:“本报记者于昨日下午赶到二中紧急采访韩涵和高一同学,韩涵本人未接受采访,掩面而逃,疑似哭到双眼红肿。
另外据老师所言,仅仅今天下午,因为学生哭得太厉害而被暂时没收的《苍夜雪》,仅高一年级便有135本。
记者又采访了多位购买到《苍夜雪》的学子,发现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低落、悲伤、消极情绪,方星河人生第一部长篇的威力,必将引爆全国,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激烈甚至是暴烈的影响……”
假么?不假。
因为多家媒体报道了“看之必哭”的盛况。
从北到南,从西到中。
《收获》主编李小林盛赞道:“这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作品,自此之后,中国新时代的青春文学有了标准样本。带着这样一部作品跨进21世纪,我忽然对我们的文坛充满了信心,未来必将属于你们……”
讲真,这话属实让韩涵、陈家勇、刘家俊等人汗流浃背了。
不是,您的意思难道是……让我们对标这玩意?
这他妈是哪门子的青春文学啊?
别说80后这一批不认,其实75后那一批青年作家也不认。
别把这玩意儿归到青春文学里!
那是新青春文学!
随着一些人的鼓吹,【新青春文学】的名字就正式定下来了。
但是问题很大:这玩意儿怎么定义?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啊!
于是文学评论家和青年作家们吵成一团,各大学校的中文系都有教授下场——中文系不是教写作的,而是专门研究文学的,干这活儿可太对口了。
北大批,清华夸,人大往深里搞,复旦拿西方作品横向比较……
反正就是这么个状况,年轻化的那一小帮吵成了浆糊糊。
再往上数,年龄更大一些的传统文学界,也就是作协的主力军,同样吵得翻天覆地。
有一些作家强烈批评《苍夜雪》的结局。
哪怕是幻想中的复仇,校园投毒的行为也实在太激烈了。
可以说,只要有公职教职在身,都必然站在对立面。
作协副主席谭谭:“胡闹!在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以为方星河写出了一部矛奖级作品,他对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对东北困境的深刻理解,对经济崩溃后人性幽微的洞悉,在前半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几乎要为他高声喝彩,直到看到那个结局……狗屁不通!
他怎么可以这样写?宣传什么狗屁的复仇主义,现实吗?客观吗?有张力吗?
简直像是哄小孩一样,挥霍天赋!”
像这种批评还有很多,基本都可以理解为爱之深责之切,可见他们有多么看好前半部。
不是后半部不好,而是青春文学不应该出现这种情节。
张抗抗发文力挺方星河。
“我是浙江人,但长期在黑省生活、写作,我对东北很了解。
方星河写的东北对么?很对很对。
他看到了一个特殊时期里最隐秘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