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2章 总制北疆,令出则山海可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52章 总制北疆,令出则山海可移。 (第2/3页)



    毕竟只要国家级的领导人手下,才可能有许褚这般沉着冷静,质重少言。

    田畴乃拱手道:

    “许将军所言甚是,请带路罢。”

    属下人拉住田畴衣袂,关心说道:

    “田公不可独往,我等随您一同前去。”

    田畴挥了挥手,拒绝了众人的好意。

    “丞相犯不着为难我一山野小人,公等休虑。”

    况说句大逆不道的话。

    当今丞相,自己就是一个山野之人出身。

    野人又何必为难野人呢,不是?

    田畴跟随许褚,很快到了徐无县,见着了李翊。

    李翊命之入座,田畴见礼毕。

    终于见到了鼎鼎大名的天枢先生之后,田畴发觉他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年轻。

    本以为该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头,不曾想他看起来比自己还小上几岁。

    田畴乃起了试探之意,微一拱手,问道:

    “久闻丞相大名,未知召我一山野闲人所为何事?”

    闲人?

    哈哈哈……

    李翊大声一笑,“足下可不是闲人。”

    言讫,面色一变,厉声诘问道:

    “吾且问汝,尔无朝廷敕命,安敢聚众藏民。”

    “私设律令,治徐无山?”

    田畴面色不改,有条不紊地解释道:

    “此皆百姓所推,非某僭越。”

    “况幽州屡遭鲜卑、乌桓寇掠,胡虏之患不绝。”

    “官府又不顾百姓死活。”

    “燕民不能聊生,故才相聚自保,仅此而已。”

    侍立在一旁的关平,见田畴语带讥讽之意,立马出声斥责道:

    “大胆!”

    “丞相讨乌桓、平辽东,纵横天下,扫清燕蓟。”

    “何得说边境不宁,胡虏肆虐?”

    田畴手指北方:

    “丞相所平三郡乌桓,然塞外乌桓、鲜卑仍旧不时扰边。”

    李翊面色稍霁,道:

    “吾来此地,正为兴幽州之利也。”

    “念汝情有可原,暂不予追究。”

    “若汝肯助本相协理,过往罪责,既往不咎。”

    田畴久闻李翊大名,当即便问李翊打算如何兴幽州之利。

    毕竟他当年躲在徐无山隐居,就是受不了公孙瓒的暴政才躲起来的。

    若是李翊实施仁政,给幽州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那他犯不着跟李翊作对。

    即便让他交出权力,甚至麾下的九千人口,如数交还给官府。

    田畴也不觉所谓。

    只是幽州太特殊了。

    不单单苦寒贫瘠,还面临北方游牧的威胁。

    即便你在这里发展了某种产业,经济搞起来了。

    结果转头游牧见你富,不用跑多远,直接南下就给你一抢而空了。

    等于你白干。

    而且即便幽州屯有重兵,也不行。

    幽州守军,只能保证幽州不沦陷。

    却不能保障这里的产业,不遭到胡虏骑兵的践踏、破坏。

    毕竟他们来去如风,抢完就跑。

    你官兵人多来得慢,人家已经抢完走了。

    人少了罢,人家连你一起抢。

    所以大部分统治者都是将幽州当成是一个军事重镇。

    很少有人说会在幽州大力开发,投入大量资源的。

    毕竟战事一起,全给嚯嚯了。

    但李翊本人却对此很有信心,将自己的建议提出来。

    “当开边市,与胡互易,畜牛羊。”

    “然后设鞣革之坊,以兴工织。”

    田畴蹙眉,摇了摇头,否决了李翊的建议。

    “胡人狡诈,恐难信也。”

    虽然田畴也采取了刘虞的抚定胡虏的政策。

    但那只是因为实力弱小的权宜之计罢了。

    倘若真有实力,田畴肯定不会给胡虏好脸色看。

    李翊见田畴反驳自己,面露不悦,拂袖叱之:

    “吾今谕策于汝,非听汝谏也!”

    “但言能与否即可!”

    言外之意,你在教我做事?

    田畴见李翊震怒,乃拱手赔礼:

    “在下失言,丞相恕罪。”

    “然胡人衣食所资,不过逐水草、牧牛羊。”

    “我汉家有何物,能使其不购则毙?”

    “况仅恃胡市,欲振幽州民生,岂非画饼充饥耶?”

    田畴提出了两点疑问。

    第一,与胡人贸易,那也得有让胡人大量需要,且大汉能够大规模提供的东西吧?

    第二,即便贸易频繁,但也只针对边境。

    幽州全境,幅员辽阔。

    仅靠边市贸易,如何使得幽州全境的经济得到振兴?

    对此,李翊逐条为田畴解释:

    “夫盐者,胡人之所必资。”

    “幽州东濒沧海,实擅煮海之利。”

    最好带动经济发展的,毫无疑问是古代版的“石油”——食盐。

    只不过这时候的制盐技术不发达,人们还做不到大规模生产食盐。

    同时像之前田畴所提到的,幽州作为边关,太容易起战事了。

    投入大量资源投入起来的产业,太容易遭到破坏。

    ……得不偿失。

    但这并不能否认,濒临渤海湾的幽州,有着大规模生产海盐的潜力。

    当然了,考虑到食盐在古代特殊的战略定位。

    李翊肯定也不能放纵幽州官民生产海盐。

    所以下一句,便是对自己的建议的补充:

    “吾可以颁布一条盐法,设通商之区。”

    “广募灶丁,专司其业。”

    “如此,则边贸有恃矣。”

    “至若汝之疑虑,吾试为汝解之:”

    “一曰盐业兴,则民得佣工,货得流通。”

    “二曰胡马南售,其利倍蓰。”

    “三曰革坊织厂既立,裘毳精良,可输四方。”

    “此皆振兴幽州之良谋也,安得谓无用耶?”

    说人话就是,制盐产业,带动就业,大量提供就业岗位。

    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流通。

    而胡人输入进来的牛羊,可以卖到到内地去。

    比如李翊在冀州广开了羊肉饺子馆,对牛羊等肉源需求颇大。

    而幽州可以同时大量设置鞣革坊、纺织厂。

    牛羊所提供的皮革、羊毛,能够制成皮革、毛衣。

    如果销售的好的话,甚至能够起到一定的品牌效应。

    乃至畅销全国。

    此诸葛蜀锦之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

    田畴对此将信将疑,李翊却直接开口:

    “我意在幽州诸郡沿海区域,开设几个制盐场。”

    说着,李翊站起身来,将地图平铺在田畴面前。

    然后提笔,在他想要开盐场的地区画上了圈。

    “凡吾所圈之地,设为盐业特邑。”

    “此邑不循常法,专事煮海之利。”

    意思就是李翊画出来的地方,视为经济特区。

    可以不完全按照齐国的法律来制盐,拥有特殊的经济地位。

    既然想将盐,作为与胡人贸易的主要产物。

    那么就是得大规模生产。

    就像李翊说的那样,在特定区域,颁布特殊律法。

    大规模生产的同时,间接提供就业岗位。

    只有食盐生产的多了,才能把它的成本给压下来。

    而这压成本的最关键所在,就是提供更加先进的制盐技术。

    几日后,李翊召见了当地的盐户。

    正式教授他们更加先进的制盐办法。

    “择平阔潮间,沙细土实之地。”

    “潮退则露,潮涨则没,是为上佳盐埕。”

    “然后设一蒸发池与结晶池。”

    “先掘沟渠,引海水入蒸发池。”

    “经日曝成卤,再引入结晶池。”

    “投莲子验之,莲浮则卤成,莲沉则续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