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第2/3页)
生投效的想法呢?
那就要靠宣传了。
人事部按照袁树的教导,给那些日子过美了、对良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庄户布置任务,让他们去找自己在世的亲属们,说服他们投奔良庄,一起来过好日子。
右扶风官府登记在册人口不到十万,但是实际人口绝对不止这个数字。
按照袁树的估计,实际数字翻一倍是至少的,大部分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苛捐杂税而投入地方豪族体系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区区一个发家不过两代人的蔡氏家族就有所属佃农户六百九十三户,那么比蔡氏的规模还要更大的那些相对来说的old money们,又该吸纳藏匿了多少人口呢?
这些佃户在地方豪族手里过得日子不能说不如自耕农,否则任谁也不会放弃自由身,选择做人家的佃农、任人家剥削。
但是要说日子过得好,那也太把这些老爷们当人了。
与贪官污吏差不多,同样不当人的情况下,只要表现的稍微残存一点点人性,就自然能吸引农户带着自家田地来投效。
同样,人是有脚的,要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或者知道明显有更好的去处,为什么不去过更好的日子呢?
给谁种地不是种?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一番处心积虑的宣传之后,别说茂陵县,槐里县、平陵县乃至于京兆地区都有不少佃户逃亡前来良庄投效。
逃亡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有人会逃亡,这些豪族往往都会派人追,但是至于效率,只能说十分有限。
往往这些逃户往山林子里头一钻,躲避个两三日,就算是逃过去了,之后就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死了。反正人能走,土地走不了。
而袁树这边不缺土地,就缺人,所以想方设法的搞人就是他的目的。
当然了,他这么搞属于是在人家伤口上吸血,肯定有些豪族对此不满。
可是他们面对袁氏的庞大体量以及官府的无视,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加大安保力量,防止逃人。
但硬是要有,他们也不敢真的就去找良庄的麻烦。
除了从各大地方豪族手里捞人过来,袁树也会用一些常规手段,比如光明正大的买,从官府、愿意交易的地方豪族手上钱购买,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自发流亡、逃难的流民们,还有诱导而来的逃人,加上自主购买的人口,这三方面加在一起,是良庄的主要人口来源。
除此之外,袁树连羌人和南匈奴人都没有放过。
汉人底层老百姓过得苦哈哈不像人,那羌人和匈奴人的日子只能说比汉人过得还要凄惨。
他们住在边陲苦寒之地,农业生产技术又不过关,一亩地里打不上几口粮食,天一冷,放牧也没的放,饿到要啃石头。
仔细想想也能明白,他们要是靠自己就能吃饱肚子,何苦冒着汉帝国凶残反击的风险前来抢掠呢?
所以他们的日子比一般汉人农民还要难过,这也是袁树的良庄愿意收纳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羌人、匈奴人拖家带口前来投奔的缘由。
羌人和匈奴人也是阶级社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