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四章 跨时代的首映,新一代的大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二百五十四章 跨时代的首映,新一代的大师 (第2/3页)

背了电影常识和摄影基本准则的尝试。

    放映之初,他最担心的就是画面不同时期的或带着毛刺、或带着逆光感的风格不为观众所接受,那无疑是失败的。

    他是内地商业片旗帜的领军人物,这样一部仍然是艺术性和故事性结合的影片对他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电影继续,李明和张松文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心情大好地独自走在回养老院的路上。

    这一次走出了养老院,他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走出租界,去看看哈里森福尔曼口中的世界。

    街道上,一辆凯迪拉克V16骤然停下,这是1930年在纽约发布的豪华车型。

    李雪建透过车窗看着自己在十几年前遗弃的儿子,每一年的今天他都会到养老院去偷偷看他一眼。

    这一天是李明的生日,也是他的生母难产辞世的忌日。

    “嘿,我载你一程吧?”

    李明走到车边,好奇地打量着这辆豪华座驾:“你认得我?”

    李雪建声音沙哑:“我经常去租界养老院,看见过你。”

    “好吧,多谢你的好意。”

    李明上车,李雪建吩咐司机开车,和已经茁壮成长起来的儿子攀谈。

    作为父亲,他以朋友的身份邀请他去了酒馆,父子间第一次对饮。

    临别前,李雪建问李明:“我可以经常来看你吗?”

    “当然。”

    镜头横推,直接给了李雪建一个直面观众的面部特写。

    被湿润充盈的眼眶和微微抽动的嘴角,把这位老戏骨此时的欣慰和激动刻画得异常完美。

    昆汀感叹:“路太会挑演员了,这是不逊于摩根弗里曼的演员!”

    顾长未也跟发妻交头接耳起来:“雪建老师太优秀了,这是我最羡慕路宽的地方。”

    蒋文丽疑惑:“什么?”

    “他有钱,他太有钱,根本不用管票房的号召力,只管从角色的适配性去挑选演员,这是我们这些依靠投资人的导演做不到的。”

    时间推进到了1937年,这一年十八岁的李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向往,辞别了养母曾文秀。

    紧接着,李明和前来养老院送别她的露西深情对视,这是情窦初开的二人第一次明明白白地互相萌发情意。

    “你走吧,但是要记得给我寄明信片。”

    “嗯。”

    影迷们爆发出阵阵惊呼,这个十八岁的少女真是张漫玉?

    天哪!这是什么神仙特效技术?

    “哇!”

    “这是中国的Maggie Cheung?怎么能这么年轻!”

    顾长未又一次叹气,似乎不到一小时的电影他已经叹了三四次的气。

    蒋文丽不耐烦:“又怎么了?因为特效效果好,把张漫玉拍成了真的十八岁?”

    “一方面吧,更重要的是导演对特效的运用。”

    “做菜的原料一样,但在不同的厨师手里有不同的味道。”

    “真不知道他一个在国内土生土长了二十年的年轻人,是怎么这么快地接触和学习好莱坞的特效技术的。”

    数字领域的顶尖特效人才利用面部表情捕捉系统,成功捕捉了路宽的120种表情。

    紧接着在特效化妆和雕塑的基础上利用空间体积的方式,获取了三个老年李明的 CG角色和面部数据库,使得人脸建模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切换。

    补天映画:技术不错,不过现在是我的了。

    电影进行到这里,带着毛刺感的过曝有些微的减弱,即将进入李明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睁眼看世界。

    这是李明在睁眼看世界,也是古老的东方巨龙在睁眼看世界。

    李明跟着冒险家哈里森前往东南亚,大概在4年以后,太平洋战争就会爆发,这里沦为战区。

    在新加坡,身体逐渐年富力强的李明遇到了一位日本高知教授的夫人。

    这个鬼子教授其实是日本军部的间谍,在为可预见的太平洋战争做前哨的情报收集工作。

    作为掩护,兵兵扮演的教授夫人整日里混迹在高级酒店,装出一副夫妻蜜里调油的模样,其实鬼子间谍在夜间就会外出刺探情报。

    一次电梯里的邂逅,李明和兵兵相遇了,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有些过。

    但成年男女间的干柴烈火却是不争的事实,兵兵寂寞的心被填补,迅速沦陷,两人没羞没臊地度过一段时日。

    直至一天在鬼子间谍的书桌上,李明看见了来自鬼子在内地的战争情报。

    他看着情报日期目眦尽裂!

    原来三天前的1937年8月13号,鬼子在魔都制造了“虹桥事件”,历史上的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此时李明的心里还没有“祖国”的概念。

    但是看着照片上一幕幕惨绝人寰的轰炸场面,看着那张震惊中外、至今令无数国人潸然泪下的《中国娃娃》。

    他沉默了,也愤怒了。

    李明观念中的国家第一次具象化。

    他想起了养母曾文秀,想起了租界的露西,想起了这么多从小爱护他、帮助他的同胞。

    哈里森口中的“你们的美丽的国家”,和这个支离破碎里的画面是一个地方吗?

    李明背对着间谍夫人翻看着照片:“你的丈夫是日本人?”

    兵兵以为他只是一个游历世界的船员,因此才会说这么流利的英语,这是李明从小跟哈里森学的。

    间谍夫人欢爱过后不疑有他:“是啊,这是我们的杰作,很震撼吧?”

    跟着哈里森出海几个月,在海船上见惯了火并和纷争,李明恶向胆边生,抓起间谍夫人手包里的银色小手枪回身射击!

    “砰砰砰砰!”

    观众们一阵惊呼,这里有一个通过兵兵身后给到杀人者的过肩特写,李明的脸上充斥着狂躁和激情杀人后的后怕。

    他开始大口地呕吐,随即逃离了这里。。。

    画面风格陡变,从毛刺变成了直接的逆光效果。

    懂行的顾长未和昆汀等人都知道,这是人物性格的又一次变化,第二幕的人物成长拉开了序幕。

    在从小长在繁华、安全的英美租界的李明心中,一个“祖国”的概念正在觉醒。

    他疯了似得逃到自己入住的宾馆,想办法给养老院打去电话。

    历史上的英美租界免于了淞沪会战的战火,不过在鬼子偷袭珍珠港后也宣告沦陷。

    知道自己不是专业间谍的对手,李明悄然散布了鬼子教授的真实身份,随后坐上了去美国的客船。

    淞沪会战爆发,开办养老院的驻美武官有感于战事的频仍,把养老院里的在华外交官亲眷都带回了本土。

    这其中就有李明的养母和张漫玉一家。

    顾长未知道,既然命途多舛的李明是我们这个新生的国家的代表,那他身边这些人物身份也都是路宽的刻意安排。

    他的生父李雪建是洋人买办阶级;

    他青梅竹马的情侣张漫玉代表外国资本家阶级;

    而街头上偶然认识的公子哥张松文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后代。

    这象征了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民族所面对的阶级困境。

    而李明通过第二幕在东南亚诸国的游历,心中民族主义的觉醒,恰好对应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顾长未紧皱着眉头,看着屏幕上的李明站在前往北美的客船甲板上,迎着太阳仰头张望,蜂鸟在侧舷掠过。

    这是一个站在船舷边的逆光镜头,他的身影被逆光勾勒,面部表情不明。

    光线追打在他的侧脸,相比于第一幕的毛刺感,更顿生出一种宿命感和厚重感。

    蒋文丽在一边追问原委,可他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他想起了经典的《海上钢琴师》,在决定是否要下船去陆地开启新生活时,主角丹尼伯特曼也有一个类似的逆光镜头。

    他想起了《教父》的开头,教父柯里昂在昏暗的室内听着他人的请求,身后有一扇窗户,光线从窗外射进来,形成逆光效果。

    他想起了王佳卫的《花样年华》,楼道里昏黄的灯光从梁超伟和张漫玉身后洒下,逆光下两人的身姿、旗袍的轮廓等都得以优美地展现。

    但和路宽比呢?

    和《返老还童》中的把过曝和逆光这种摄影技法,融入到整个人物和隐喻的国家命运中比呢?

    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术,可以说进入到了道的层次。

    同赵飞当时在片场骤然间听到路宽天才般想法的下意识反应一样,顾长未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中国电影,也许真的要出大师了。

    如果说影片开场时,他还在担心《返老还童》会不会跟自己苦心孤诣的处女作《孔雀》竞争金熊。

    那此时的顾长未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念想,从一位顶级摄影师的视角,真正地对这部杰作感到心悦诚服。

    更关键的是,不但他这样的专业人士能看到电影中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和画面风格。

    连身边的蒋文丽都能从普通观众的视角接受和认可这部电影的故事性。

    顾长未不知道该怎么在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对这部《返老还童》下定义。

    一路游历的李明,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的经历都写进了笔记。

    也就是电影开头,张漫玉在病床上给女儿讲的那一本笔记。

    李明抵达了美国,和养母相聚,这时候的李明已经逐渐褪去了老态,逆生长的效果凸显,差点让惠英鸿认不出来。

    他和张漫玉又一次相遇了。

    在这里,国家命运的暗线暂时隐匿,男女主角的感情命运作为明线突显。

    昆汀等人对暗线的懵懂,不影响他们作为西方人对于魔幻爱情的解读,第二幕的逆光是在这里给他们“准备”的。

    “听说你已经开始跳芭蕾了?”

    张漫玉笑容温婉:“是的,我会成为一个舞蹈家,你期待吗?”

    “当然。”

    不知为何,朝思暮想的青梅竹马站在面前,李明却觉得已经有了隔阂。

    他这几年的游历塑造出的人生观以及心中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漫玉资产阶级大小姐的家庭背景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

    就这样,李明在美国生活了两年。

    他像自己儿时的偶像、记者和飞行员哈里森一样,在北美大陆游历、观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异域的国土,开拓着眼界。

    此时的张漫玉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芭蕾舞生涯,因为优美体型和姣好面容,很快就脱颖而出。

    画面切换,从主人公的小情小爱转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年美国参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允许中国或其他国家租借武器装备。

    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飞官陈纳德应国民政府邀请,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顾问,在中国招募空地勤人员组建航空队。

    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飞虎队。

    国内不断有逃亡的难民来到唐人街,几年前在新加坡日本间谍的桌头,淞沪会战中《中国娃娃》的照片浮现心头。

    李明做了一个影响他终生的决定,回国。

    他联系上了幼年时的精神导师哈里森,后者正在昆明拍摄纪录片和采访,目标就是前述的飞虎队。

    几经辗转,二十三岁的李明来到了昆明,后者是此时国军训练飞行员的大本营。

    李明托哈里森的关系进入了学员培训班,每天听着振奋人心的训话,心中也有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他的身体状态虽然一直在逆生长,但这会儿二十四岁的身体条件相当于正常人的四五十岁,不符合他无比向往的飞行员的选拔条件。

    早在幼年的租界养老院里,李明就听着哈里森讲述高空视角下的“祖国河山”。

    电影在这里用了一个闪回,幼年老态的李明和现时年轻了不少的李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看得观众惊叹不已。

    “嘿,你怎么也在这儿?”

    李明猛然间回头,竟然看见了他当年初出养老院认识的老友张松文。

    他也是魔都民族企业家张逸云的三公子。

    “我来救亡图存!”

    李明的执着和憨态引得张松文心里想笑,但他挂满了机油灰的脸上却充满了苦涩。

    战事吃紧,他们这些才训练了不到一年的新手飞行员也要奔赴战场了。

    “松文哥,我对你们有信心,霍克-3的性能比鬼子的钟馗二式差不了太多,你们一定能赢!”

    张松文笑着摸了摸此时还没有他高的李明,转身走了。

    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投入到机修杂工中的李明还没意识到,这一转身就是永别。

    1942年初,日寇将滇缅公路作为重要的战略轰炸目标,因为这条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

    而飞虎队此时的绝对主力被派遣执行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空运”任务。

    这是一条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直至昆明和重庆的条件极度恶劣的航线。

    一场空战即将打响。

    虽然还在培训中的第一代国军飞行员还比较稚嫩。

    但为了抗战,只有不畏生死,无问西东。

    我国的第一代飞行员几乎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从小接受优渥的教育,能够主动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也都是忠肝义胆之辈。

    战事空前惨烈,前几日双方依然互有来回。

    “松文哥,我说的没错吧?我们只要再抗住敌军的几次袭扰,飞虎队就差不多能回来了,到时候管叫这些日寇有来无回!”

    张松文依然是无言的笑笑,神情充满疲惫。

    “小明,如果我死了,帮我把这块肩章带给我父亲。”

    正手舞足蹈的李明愣住了:“死?怎么会呢?我们现在形势大好啊!”

    张松文摆摆手走开了,留下一脸错愕的李明,屏幕的逆光几近刺眼,看得观众们都是心中一痛。

    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外国人,都下意识地感觉到张松文这个玩世不恭的角色即将陨落。

    “导演,你成功了。”

    张漫玉看着观影厅里无数全情投入的观众反馈,轻声恭喜着身边这位初次合作的天才。

    她倒不大好说路宽和王佳卫孰高孰低,但对于她来说,除了这两位水平的导演之外,估计是不会再演别的电影了。

    路老板此时的心情却异常的平静:“谢谢,这是我们的成功。”

    他很奇怪地没有遂愿的欣喜,而是在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刚到柏林那一晚的迷茫。

    也许是因为电影艺术,也许是因为自己这一世的人生?

    翌日的空战空前激烈,张松文驾驶的战机和僚机发现了敌袭,立马升空拦截,我军的霍克-3和敌军的钟馗二式在空中打出了数道流光。

    “小心!”

    地面瞭望镜前的李明看得惊心动魄,眼见一颗炮弹呼啸而来,张松文猛一拉杆,炮弹贴着霍克-3的肚皮滑过。

    但他身后的僚机来不及躲闪,拖着长长的乌烟陨落!

    “艹你妈的小鬼子,老子跟你拼了!”

    驾驶舱内的张松文看得目眦尽裂,迅速调整了飞行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