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1章 羽林卫扩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401章 羽林卫扩军 (第3/3页)

月当值,也不用三年一换防。

    李治当初扩充羽林卫,又派他们上战场,就是为了让群臣看到征幕兵的优势。

    大唐领土越来越大,战线也会拉的越来越长。

    若是还用府兵,以后对付大食人时,战线极长,换防不易,士兵的心理也是个问题。

    士兵们若念着家里人和农事,那么在前线时间长了,就会士气下滑,影响战力。

    按照历史进度,再过十几年,府兵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

    武则天时期,府兵地位下滑,又经常打败仗,这才让唐人意识到,府兵制并非长盛不衰的兵制。

    等到了唐玄宗时期,就开始用募兵替代府兵,逐渐形成军镇,唐军的战力又开始回升。

    然而唐玄宗过于重用募兵,给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导致藩镇节度使军权、政权、财权一手抓,具备了造反能力,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所以顺利将府兵制过渡到募兵制,一直是李治紧抓的一件大事。

    若是直接取消府兵,必定引起轰动,甚至那些担任府兵的士卒,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因为这个时期的府兵福利待遇很好,一人当兵,全家免赋。

    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男丁,让他们上战场,就能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也因为这个原因,百姓们为了让自家孩子脱引而出,格外注意培养儿子的身体素质,好让他们能竞上府兵。

    这便产生良性循环,让大唐兵员的体魄格外强健!

    所以不能一锤子直接将这个制度砸碎,需得慢慢调整,慢慢变化。

    李治的办法,便是利用羽林卫这个机构,慢慢将府兵全部转化为募兵。

    比如之前招募的五万羽林卫,有一大半都是府兵出身。

    他们便是第一批转职者。

    从前线战况来看,这批职业军人的表现,要强于府兵,这也让朝臣们看明白,募兵与府兵相比,是有优势的。

    这批募兵产生之时,李治并未削减府兵,而是将契丹壮丁们,补充到各地折冲府。

    从目前来看,这帮契丹人并未闹事,已很好的融入唐军之中。

    但是,如果继续从折冲府中抽调府兵,转化为募兵,就不能再用类似的方法,将降兵补充到折冲府。

    否则就会导致府兵数量一直不变,募兵则原来越多。

    最终,国家肯定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军事支出,被军队给拖垮。

    李治今天这场会议,就是要进行新的尝试。

    将这些府兵转化为募兵的同时,削减地方府兵。

    只要不断转换,那么府兵迟早都会变成募兵,到时没有府兵,再取消府兵制度,也就顺理成章。

    当李治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李勣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皇帝改革兵制的想法。

    对他们这些老将来说,轻易改变旧制,内心都会产生一股抵抗情绪。

    在他们看来,眼下唐军兵锋猛锐,士气高昂,这时候突然更改兵制,完全没必要。

    历朝历代,都是某一个兵制出现重大问题,难以为继,这才改进更好的办法。

    可李治却在国家军力强盛时更改兵制,这让他们都非常不解。

    可话又说回来,这几年来,皇帝的各种决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而且看的比所有人长远。

    就说打倭国这件事,从结果来看,收获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不仅得了一大座海岛,还用倭国赔偿,补足了战争的投入,可以说只赚不亏。

    正因如此,连一向老成持重的李勣,此时也不敢轻易提出反对意见,只问道:“陛下,若是将府兵慢慢都转化为募兵,朝廷财政方面,恐怕会多出一笔支出。”

    李治道:“你们可以这样算,无论府兵还是募兵,在编的兵员数量不变,又不用浪费时间换防。”

    “也就是说,将那些浪费的民力节约下来,他们都会投入生产之中,那么国家生产力,反而是提高的。”

    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都不大听得明白。

    尉迟恭道:“陛下,可府兵不用咱们给俸禄,募兵却要朝廷提供军饷,这么算的话,朝廷还是要多花钱啊!”

    李治道:“不错,朝廷确实多花了钱,可募兵与府兵不同,无法为全家免税,那些钱又通过赋税,交了上来。”

    尉迟恭道:“也就是说,相当于将他们免去的税收,又以俸禄的名义发下去?”

    李治道:“不错。”

    尉迟恭直言道:“陛下,如此似乎有些多此一举,而且”

    他还有句话没说,府兵免除赋税的话,就算遇到贪官,榨取百姓,也影响不到他们。

    可如果是募兵的话,贪官层层克扣,募兵的军饷可能减少,百姓的赋税可能增加,只会导致生活变得困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