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后宫大封赏 (第2/3页)
就盯着这笔钱了,称得上翘首以盼。
这笔钱接收入账后,中书省立刻在政事堂召开会议,三省六部五监九卿的重要官员,全部参加。
按照惯例,五监之一的内侍监,一般都不会参加,因为王伏胜知道,皇帝不喜欢内侍参与朝政。
不过王伏胜自己虽不去,也会派人去旁听,以免皇帝问起时,他答不上话。
武皇后同样很关心此事,她想知道的是,这笔钱中有多少能够送到内库。
去年江南闹旱灾时,武媚娘下令宫中缩衣节食,将内库中的钱,拿去户部赈灾。
去年下半年,宫中的十几次节日,赏钱都比往年少了一大半,导致后宫中不少人怨声载道。
宫中之人,长年锁于宫墙之内,很多人生活没有太多盼头,就指望着这点赏钱。
还有人家中有父母兄弟姐妹,需要靠自己在宫中挣钱养家。
这突如其来的变动,导致他们生活被打乱,他们虽不敢明着触犯皇后威严,但暗地里做事情,都开始偷奸耍滑,甚至偷盗器物。
这半年来,宫中各大殿内的偷盗的案子,多了三倍不止。
武媚娘对这些人虽然绝不手软,但她也很清楚,治理后宫,不可一味用强,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她自然希望官员们能给内库多留一些钱,能拿去赏赐给众人,安抚他们。
张多海派遣的是张荃。
张荃刚到中书省,便跟小楼碰到了。
两人也没有多交流,一起来到政事堂,他们是代表内侍监而来,文吏也没有阻拦他们。
结果两人刚进政事堂,便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一阵鼓声响起,王伏胜抬头一看,日过中天,已过了正午,小楼却迟迟没有回来。
四月春风,仿佛情人的拥抱,令人浑身懒洋洋的。
皇帝已经处理完今日政务,在临湖殿舒服而宽阔的椅子上午休。
王伏胜则站在临湖殿附近的风亭,远远眺望,心中奇怪小楼为何还未回来。
又等了小半个时辰,才见小楼急匆匆奔来,嘴里还叼着一个饼。
看来他一直在中书省,连饭都顾不得吃。
小楼走近后,瞧见皇帝正在睡觉,便放轻脚步,蹑手蹑脚的来到风亭。
“师傅,我回来了。”他将嘴里饼三两口吃下,含糊不清的道。
王伏胜问:“怎么去了那么久?”
小楼笑了笑,道:“刚才可热闹了,您是没见着,为了多争点钱,有几名相公差点打起来了。”
王伏胜忙问究竟,小楼便将情况详详细细都说了。
恰好风向忽变,卷着两人嘀咕的声音,灌入李治的耳中。
李治迷迷糊糊睁开双眼,下意识道:“伏胜,茶。”
然而等了半天,却是另一名内侍端着茶过来了。
李治四顾一看,顿时瞧见王伏胜与小楼站在远处说话,便喊道:“伏胜。”
王伏胜听了后,赶忙走了过来,低声道:“大家,是不是臣等说话,吵醒您了?”
李治喝了口茶,道:“也算不上,朕也睡足了。你们在那说什么呢?”
王伏胜道:“回陛下,小楼刚刚去了趟中书省,听到朝中官员们正在集议,争论的很厉害。”
李治正要问争论什么,脑中一闪,便反应了过来,问:“是为了倭国赔偿的那笔钱吧?”
王伏胜道:“正是呢。”
李治甩了甩胳膊,站起身,走到湖边,问道:“他们都怎么分的那笔钱?”
王伏胜小步跟上,说道:“回陛下,经过清点,目前入库的款子,一共有五万两金子,十万两银子,其他珍宝,加起来也有三十多万两,一共也就是九十多万贯钱。”
李治抬手道:“等会,怎么只有这么一点?”
王伏胜道:“回陛下,这只是第一批入库的,另外得到消息,还有四批货物,都已经在来长安的路上了,全部加起来,有五百三十多万贯。”
李治挥手道:“嗯,你继续说吧。”
王伏胜道:“这五百三十万贯钱中,户部要了一百万贯,说是去年赈灾,江南、淮南各地的常平仓、义仓都空了,需要重新购粮补上,防止又出现灾害。”
李治点点头,既然是民生问题,那没什么好说的。
“还有呢?”
王伏胜道:“工部也要了一百万两,说是三门峡淤泥越积越多,光凭人工疏通,耗时耗力。阎相公准备在上游修建一个楗尾堰,用来控制水流,过滤沙石。此工程非常浩大,他原本想要两百万贯,结果遭到众官员反对,只好降低为一百万贯。”
唐朝时期,修筑堤堰,主要是以“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的方法,故而堤堰都叫楗尾堰。
水利工程这种基础建设,利国利民,李治也找不到理由拒绝。
然而这样一来,两百万贯就没了。
王伏胜又道:“另外兵部、礼部、吏部、刑部、国子监、将作监、太仆寺等部门,也都要了一笔钱,基本上全部分光了。”
李治怔了怔,道:“全部分光了?”
王伏胜点头道:“是的,估计明日就会有奏疏递上来。”
李治沉默了一会,哼道:“他们就没有给朕留一点?”
王伏胜低下头,小声道:“是的。”
李治哼道:“这几年,朝廷打了不少仗,兵部要钱,朕可以理解。可礼部、刑部要钱做什么?”
王伏胜小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