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4章 大皇子的成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24章 大皇子的成长 (第2/3页)

象。

    微服探访各州县之事,由上官仪负责。

    当李治离开兖州前往齐州时,他拿着一本小册子,过来向李治汇报。

    里面记录了沿途寻访的所有州县民生情况、以及官员风评。

    李治将小册子看了一眼,便让王伏胜收起来了。

    等到了年底考核时,他要用这本小册子的记录,与吏部官员上呈的考核结果,做一个对比。

    齐州是入河北的最后一处地方,再往东便是山东,只能走海路去河北。

    齐州北渡黄河的渡口很多,其中泺口渡最为有名,地处水陆枢纽,素有“齐鲁第一渡”之称。

    李治遂传下旨意,在泺口渡过大河。

    李治这一行人数众多,还有大量车马,用民船渡河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薛仁贵建议下,李治下旨从莱州调军舰过来渡河。

    李治离京之前,便对水军很感兴趣,还下令莱州训练水军。

    此时正好借机瞧一瞧大唐的战舰,是何模样。

    不到十日,莱州水军总管孙仁师便带着三千水军,东渡而来,随行的还有陈王李忠。

    李忠是莱州刺史,听孙仁师说皇帝下旨,调三千水军前往泺口渡,便跟着孙仁师一起来见驾了。

    孙仁师也不知是不是得到过吩咐,带来的水师不多,但每一种船都带了一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

    这些船与阎立本画的几乎一样,只是尺寸放大了无数倍,尤其是楼船,比李治想象的还要大,高达近两丈。

    第二天一清早,李治便坐上楼船,朝着黄河北岸而去。

    他站在楼船顶端,手按女墙,迎风而立,遥望着远处一览无遗的河北平原,朝身后的李忠道:“忠儿,你出蕃半年来,可有收获?”

    李忠低声道:“孩儿按照父亲教诲,探访民情,体察民生。直到今日,孩儿才知普通民众之生计,有多么不易。”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

    短短半年时间,李忠说话的语气、以及人的气质,都发生显著变化。

    果然,人只有独立之后,才会成长最快。

    李忠忽然问道:“父亲,您为何突然下旨训练水军?”

    李治道:“这是为战事做准备,百济内乱,辽东半岛局势将发生变化,所以咱们也得早做准备。”

    李忠道:“听您这么一说,看来孙将军没有猜错。”

    李治侧头一瞥,道:“孙将军?”

    李忠忙道:“就是孙仁师将军。您传来旨意的时候,孩儿亲自前往水寨,检阅水军。当时孙将军告诉孩儿,一定是辽东诸国发生变故,您才下此旨意。”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忠儿,你在地方时,要多听多看,恪守本分,不要插手别人的事务。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李忠这个刺史,按理是管不到孙仁师这个水军总管,只因他亲王身份,孙仁师才任由他检阅水军。

    李忠忙道:“孩儿记住了。”

    齐州之北是德州,又被称为“平原郡”,当年刘备讨伐黄巾之后,便是被封在此处任职。

    从名字就能听出,平原郡是一片一览无遗的平原,地势平坦,夏季多雨,秋季凉爽。

    此时正值夏末初秋之际,雨水丰沛。

    李治到德州的第二天,便下起了雨,雨不大,却持续了三天。

    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车檐上,马车内的太平公主又哭了起来,她一哭,李旦便跟着哭。

    李治将孩子交给武媚娘去哄,自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跑出去透气去了。

    武媚娘明显能感觉出来,这几日,皇帝心境开阔多了。

    她向孙思邈问过,皇帝最近的情况稳定,头疾之状已在好转,这让她心情也好起来了。

    龙辇后面的马车内,八皇子李仁听到雨声后,并不哭闹,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的望着车窗外。

    他如此乖巧,郑贵妃也轻松很多,将他交给保傅抱着,和其他几位嫔妃们玩起了博戏。

    几位嫔妃们一边玩着博戏,一边聊着琐碎之事。

    她们不像武皇后一样操心大事小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侍奉皇帝。

    这一趟出来,跟外出郊游没什么两样,一个个如同脱笼的鸟儿,玩的兴致勃勃。

    就连一向多愁善感的杨才人,此时脸上也多了几分明快的笑容。

    只听她说道:“马上就到沧州了,朱妹妹,你的家乡就在沧州吧?”

    朱贞莲感慨道:“是啊,沧州鲁城县,陛下最先试行免徭役的地方。这么久没回,也不知变化大不大。”

    几女聊到此处,便讨论起皇帝为何要免除徭役。

    郑贵妃和杨才人虽是大家出身,对此事却答不上来。

    还是朱贞莲将原因跟几人详细解释了。

    以前官府征调徭役,大家都是强征做事,干活毫无积极性,很多简单工事,却要很久才能完成。

    而且很多人家里还有农事,因徭役缘故,耽误农事,导致产出不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