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316章 随行嫔妃 皇后来定! (第1/3页)
李义府、萧嗣业、郝处俊三人一起来到甘露殿,通传之后,皇帝却不在殿内。
三人只好在偏殿等候,等了大半个时辰,终于有内侍过来,说皇帝传三人觐见。
来到正殿,三人叙礼毕,面奏此事。
李治听了后,看了郝处俊一眼,说道:“郝卿是兵部副官,这种小事,就让张舍人去办吧。”
此话一出,郝处俊一颗心直往下沉。
皇帝虽说的委婉,其实就是更相信张柬之的能力。
三人告退后,李义府朝萧嗣业一拱手,志得意满的离开了。
郝处俊跟随萧嗣业一起回到兵部。
萧嗣业见郝处俊垂头丧气,心中也很不是滋味,给他倒了杯茶,感叹道:“郝兄,这事是我虑事不周,反而害了你。”
郝处俊摇头道:“尚书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下官不明白,陛下为何如此信任张柬之。”
萧嗣业也不明白。
皇帝召张柬之入京后,明明并没有什么特别优待,然而却对他有一种奇异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究竟源自何处,他实在琢磨不透,心中也再次涌出一股圣人难测的感觉。
郝处俊沉声道:“萧尚书,您说张柬之能办成此事吗?”
萧嗣业微微一惊,看向郝处俊,他这位副官,似乎还不肯放弃。
其实郝处俊一开始对此事并没有那么热衷,因为他对萧嗣业还存着几分戒备,担心他另有用意。
然而皇帝当着他面,选择了张柬之,这让他很受打击。
他不明白张柬之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得皇帝如此信赖。
郝处俊抬头望着萧嗣业,道:“萧尚书,我想去瞧瞧张柬之如何调解此事,他若办成,我无话可说。他若办不成,毕竟还有机会,您说呢?”
萧嗣业微笑道:“我瞧他年纪轻轻,办不好此事!”
只可惜事与愿违,两日之后,鸿胪寺便传来消息。
张柬之不仅调解了两诏纷争,两诏还都答应每年向大唐供奉盐、铁、毛织品等物,当做税收。
在这之前,六诏国并不向大唐纳税。
李治虽改革了羁縻政策,向部分羁縻州县征税,那也只限于改革之后,被重新划入大唐的叛乱之地,
像六诏、吐谷浑、东女之地,改革之前便臣服大唐,还积极响应唐朝征讨吐蕃。
李治也找不到理由对他们突然征税。
张柬之凭着一张嘴,不仅调解两诏纷争,还能劝说两诏之地,向大唐纳税,顿时引起朝野轰动。
大臣们对这个被皇帝直调入京的中书舍人,也再次有了新的看法。
李治听说此事后,也觉好奇,召张柬之来甘露殿,向他询问此事。
张柬之拱手道:“回陛下,臣能够说服他们纳税,凭的是我大唐将士的勇猛,以及陛下的仁政,臣不敢居功。”
李治笑道:“张卿不必过谦,你到底怎么做到的,和朕说说。”
张柬之道:“边夷之民,不可以中华之礼仪待之,鸿胪寺官员与他们客客气气讲道理,这是讲不通的。”
“他们反会觉得,大唐如此强大,却对他们这般客气,肯定有求于他们,只会贪得无厌,索要好处。”
李治目光闪动:“那你觉得应该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
张柬之道:“臣以为只需握好两样东西,便可让他们顺服。其一是我大唐锐士,只要他们不听话,就以武力教训,他们不识圣人之道,却识得我大唐铁骑。”
李治暗暗一笑。
张柬之应该算大唐庙堂内的鹰派了,主张对外族强硬。
李治道:“另一样东西又是什么?”
张柬之道:“若一味攻打,也会激起他们反抗,造成边境混乱,对我们也没好处。要让他们老实安分,还需商贸以辅!”
李治心中一动:“接着说。”
张柬之道:“六诏战乱不断,也是被生计所迫,他们是由叶榆泽(洱海)孕育出的族群,都想占据更肥美的土地,养活子民。”
“他们也想发展繁荣,故而采取战争的方式。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另一种繁荣的方式,他们自不会再打仗了。”
李治道:“根据岭南地区的奏报,六诏地势崎岖,瘴气弥漫,商人们不愿前往那里,发展贸易并不容易。”
张柬之道:“臣听说户部和工部一直在用火药开凿各地险路,可借火药之利,凿通南路,与六诏强化商贸,对岭南之民,也是桩好事。”
李治脑中一闪。
张柬之的话让他产生另一个想法。
这个时期,受限于造船技术,大唐只能与倭国、硫求、哇爪等国通海贸,难以达到西域。
若能在六诏之间,开通一条陆路,直通海港,如此一来,便能发展出一条通往西域的海上商路。
商路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