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六章 产业革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百八十六章 产业革命 (第3/3页)

的铁路建设已经逐步走向饱和,这种情况下,铁路相关的工程开工规模会逐年下降,然后维持一个比较低的更新规模,甚至可能出现停歇。

    而这种情况,有时候对铁路相关的产业,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就比如国内的高铁技术为什么可以后来居上,原因就在于国内这个庞大的市场在支撑。

    而阿美丽卡为什么没有发展出高铁相关的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国内已经过了大基建时代,铁路建设早就饱和了,加上各州相互扯皮,私人铁路营运商不愿意更新,没有内部需求情况下,高铁产业自然发展不起来。

    国内现在也即将面临这个情况。

    一旦进入后大基建时代,随着新开工的高铁线路减少,仅仅靠老旧铁路的自然更新换代,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整个产业链的。

    至于出口高铁,这个想法非常好,现实却很骨感。

    这种需要好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的风险太大了,一旦该区域出现动荡,或者出现一些不要脸的势力,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比如,去天竺投资高铁之类,这种地区铁定是收不到款项。

    而很多地方又非常贫穷,还没有多少人才,根本玩不起高铁。

    国内这几年也就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搞了几条高铁线路,其他地区根本没有多少收获。

    外不能开拓市场,内又在出现萎缩,这导致很多铁路建设的从业者,都对于未来普遍持悲观看法。

    临危受命的雷武,自然想改变这种困境,但上任一年多以来,他还是改不了铁路投资规模整体下降的大趋势。

    直到去年十一月,海陆丰公司的实验室搞出了一种新材料,他们通过一些关系,拿到了实验室的样品之后,就一直在研究如何使用这种材料。

    这种材料在实验室的各项测试之中,都表现出优异的特性。

    虽然使用寿命只有30到40年,但这是指完全暴露在户外的情况下,如果在外面涂抹一层水泥砂浆或者沥青沙料,可以有效隔绝空气、光线,可以将这个使用寿命延长到50到60年左右。

    而到了50年左右,其实差不多可以直接更换新的部件了。

    因此中铁工程集团才快速召开高管会议,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推动硅泡沫体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如果工程建设成本可以节约一半,那整体投资就可以减少很多,让国铁集团的回本周期变短。

    当然,这件事不仅仅是中铁工程集团的事情,国铁集团那边近期也召开了多次高管会议和技术研讨会。

    不过国铁集团那边讨论的内容,倒不是采用建筑新材料的问题,而是打算采用民勤集团研发的新材料,建造新型列车。

    因为他们的工程师团队进行过仔细分析,如果采用新材料制造列车,可以让列车整体重量减少35%左右。

    减少列车整体重量,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载荷,另一方面则可以减少能耗。

    加上现在高铁线路用电成本下降了不少,方方面面的成本减少之后,叠加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份额。

    经过一系列分析,国铁集团的管理层已经知道,如果铁路建设采用新材料,列车同样采用新材料,加上电力成本下降,高铁整体运行成本可以下降20%左右。

    今年国铁集团整体营收为1.36万亿,才勉强盈利了58亿,由此可见整个铁路系统的净利润实在是太低了。

    如果可以将高铁运行成本压缩20%,那国铁集团在维持当前票价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盈利2000亿。

    只要可以持续盈利,那国铁集团就有资本进行投资新铁路,对老铁路进行更新换代,让整个高铁产业链勉强可以维持下去。

    不然,以当前的盈利情况,以后投资新铁路的钱只能越来越少。

    而这种运行成本的下降,还可以让一部分处于轻微亏损状态的铁路线路,变成可以盈利的线路。

    除此之外,国铁集团还在考虑采用民勤集团的新型太阳能光伏板,将整个铁路线路全部覆盖起来,反正铁路又不像公路,有固定线路的铁路,自动驾驶已经非常发达了,不太需要靠肉眼观察前方的情况。

    如果可以将铁路线路都覆盖上太阳能光伏板,那高铁运行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实现电力自给自足,还可以向外卖电,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盈利能力。

    当然,作为国有企业,国铁集团就算可以实现不错的盈利,官方也会采用降低票价的方式,让其整体盈利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新材料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向国内整个产业链蔓延。

    高铁、工程、桥梁、汽车、造船、客机、无人机、飞艇、集装箱、航天、净水、污染处理、电力、光伏、风电、储能、燃油、纺织品、半导体等,几十个核心产业开始全面的更新换代。

    这种改变已经演变成为一次产业革命。

    而且这一次产业革命的蔓延非常迅速,主要是因为AI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很多技术落地更加便捷。

    不过这种产业革命,目前仅限于国内,国外虽然或多或少知道这些新材料的存在,但是由于海陆丰公司不允许出口技术和相关原材料、产品,导致国外的企业很难复刻。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