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6章:不回长安,就废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76章:不回长安,就废太子 (第2/3页)

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尤其是农田的开发,几乎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快的速度了。

    今年秋收,必然是重大丰收。

    处理完民生事务,李承乾将目光投向军事布防。

    军部的奏疏里,记载着关于军队的操练情况,以及边境的防御状况。

    辽东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劫掠,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批阅了今日份的奏疏后,已是过了一个多时辰。

    李承乾开口问道:“文忠,近日可有关于百济那边的消息?长孙无忌在那行事如何?”

    文忠微微欠身,恭敬地回道:“殿下,臣听闻,长孙司徒在百济对殿下推行的新政,表面上颇为支持,还依照新政的一些条例,在百济鼓励农商,减免了部分赋税,百姓对此倒是赞誉有加。”

    李承乾微微点头,神色稍缓:“如此甚好,看来舅舅还是顾全大局的。只是,我听闻他在百济大力整顿吏治,可有此事?”

    文忠接着说:“正是,殿下。长孙司徒到了百济后,严查腐败官员,惩处了不少贪墨之辈,这一番动作,倒是让百济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李承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若有所思:“整顿吏治是好事,只是不知他换上的都是些什么人?”

    长孙无忌抵达百济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大唐前来辽东求官的文人学子,更倾向于前往海东,也就百济地区。

    文忠面露犹豫之色,小声说道:“殿下,据下面传来的消息,长孙司徒换上的官员大多是他的心腹。”

    “这些人里,有不少确实有真才实学,将地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也有少数人,行事作风让人捉摸不透,只一味地对长孙司徒言听计从。”

    李承乾轻哼一声:“我就知道,舅舅此举虽有整肃官场之功,却也难免有培植势力之嫌。”

    “你让人多多留意,除政务外,军队之事,不可让其插手。”

    只要兵权稳固,其他方面,倒也无伤大雅。

    “是,殿下,臣定当全力留意。”文忠恭敬地应道。

    午膳过后。

    李承乾走出神武宫,前往辽东讲武堂。

    一路上,百姓们见到太子车架,纷纷跪地行礼,眼中满是敬重与感激。

    李承乾微笑着示意百姓起身,他喜欢与百姓们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诉说生活中的琐事和对新政的看法。

    讲武堂内,上千学子或是刻苦训练,或是研习战术。

    李承乾到讲武堂次数是很多的,最多不过两三日便会来一趟,太多数时候都会亲自授课。

    中层军官是军队的骨架,亦是整个军队强大与否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讲武堂是李承乾掌控军队权力的主要途径。

    讲武堂对于培养忠诚之士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承乾看来,一支军队仅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是不够的,忠诚才是其灵魂所在。

    讲武堂不仅仅是传授军事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忠诚和爱国情怀的摇篮。

    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习武艺和兵法,还接受着大唐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

    李承乾经常亲自到讲武堂,向学子们讲述大唐的辉煌历史,强调他们肩负的保家卫国的重任。

    通过这些教育,学子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将对大唐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融入到血液之中。

    在李承乾一统辽东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不同的部落、族群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哪怕是现在一统,这些矛盾冲突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讲武堂的设立,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在这里,他们摒弃了地域和族群的差异,共同为了一个目标,保卫大唐,效命太子为己任。

    通过在讲武堂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

    这种凝聚力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有助于整合辽东的地方势力,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团结和稳定。

    李承乾深知,只有将辽东的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辽东的长治久安,而讲武堂正是实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