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4章 《饥饿游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374章 《饥饿游戏》 (第1/3页)

    米高梅那边动作很快。

    没几天,就对外宣布了未来一年即将拍摄的新片名称,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两部影片赫然在列。

    string的读者们狂喜。

    才刚刚品鉴过这两篇,就进入了影视化改编的阶段。

    话说这也是好莱坞惯用的老模式了。

    好莱坞大片的粉丝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先是听制作公司说一个新片要上映了,然后因为某个宣传点开始期待这部影片,等了很长时间以后,终于等到这部电影上映。

    不过说是很长时间,其实也没多久,相比于国内拍电影一个镜头磨蹭一天、一部戏光拍摄耗费一年的模式,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周期很快。

    像是之前提过的《洛奇》,这电影一个月就拍完了。

    没错,一个月。

    还有像喜剧片《鸟人》,也只拍了一个月。

    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拍摄时间甚至不到一个月。

    大概就只有个二十多天。

    这边的电影行业已经完全实现了商业化。

    就和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制作电影。

    有利有弊吧。

    这种拍摄模式效率确实高,但你也可以说对艺术不够尊重。

    同样的,国内的拍摄模式,你可以说是慢工出细活,对艺术一丝不苟,也可以说是效率低下,任何一点细节都有可能要开会讨论,而且是翻来覆去的讨论。

    但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确实是由这种模式成就的。

    而且在后世,国内的电影制作也转而开始学习这种商业化的模式。

    也有例外。

    比如某位导演。

    人家演员满打满算就几分钟的出场镜头,他能按着人家的头让人家拍足足三年。

    “你还要参与进剧本的创作中来?”米高梅公司的马克西姆在电话里问江弦说。

    “没错,我想试一试。”

    “你知道写过英文剧本么?”

    “没有。”

    马克西姆皱眉,“算了吧,江,据我所知,很多在美国攻读电影的人都尝过写英文剧本的苦头,你确定你要写么?”

    “我又不是非要自己一个人写。”

    江弦说,“马克西姆,我可以先写一个版本,然后再找一名美国的编剧来润饰,最终的剧本签署两个人的名字,以合作剧本的名义定稿,据我所知,这在美国电影界是完全可行的吧,我听说过,自己有构想,找美国作家代写,这事儿很常见的。”

    “.”

    马克西姆吃了一惊。

    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怎么会对这些东西这么熟悉?我大漂亮国已经被你们社会主义渗透成筛子了?

    米高梅其实不想让江弦参与剧本创作。

    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算计。

    拍改编电影,制作方往往都希望能脱离作者来重新创作。

    影视化改编和原著有出入。

    这是制作公司期望的。

    他们要将转变成他们的东西,而不是照抄一遍江弦的东西。

    另一个原因就是江弦太贵了,让他写剧本的话又得开出一笔不菲的薪酬。

    至于江弦,他才懒得管马克西姆在想什么。

    他就是奔着稿酬去的,写剧本他也没兴趣。

    美国有个词叫“企划炼狱”。

    就是说一个剧本,三番五次地叫你修稿,这样一两年耗下去,最后很有可能无疾而终。

    据说在好莱坞,平均一个本子从初稿到开拍要缠斗五年,那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

    商业化的背后,是一帮卷的要死的编剧。

    所以江弦准备找几个枪手同时代写,到时候米高梅觉得哪个能行就上哪个。

    江弦雇枪手很有可能都不用花钱。

    那些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大学生可是很廉价的。

    都是一茬茬的新鲜韭菜。

    到时候可能光是给对方留个合作创作的名字,就能让一群极有天赋的大学生挤破头。

    “找谁好呢?”

    《模拟科幻与现实》编辑部。

    作为曾经引领了科幻黄金时代的杂志《惊异故事》,他们这家杂志在科幻圈内享有盛名。

    像海因莱因的大部分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