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七十章 对楚国的考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六百七十章 对楚国的考量 (第3/3页)

可以说已经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人了。

    能够一直活到现在,靠的就是一直对外扩张,靠着做增量满足国内所有人的利益,用新得到的利益分配给国内,去压制国内的矛盾。

    但是即便如此,中途也有几次差点儿就活不下去了,直到商君变法,这才算秦国这个老人又重活一世,恢复了年轻。

    但是任何一项制度也不可能永久管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既得利益者诞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变化,会出现各种各样人为制造出来的漏洞,然后逐渐崩坏。

    嬴政继位的时候,可以说秦国已经又一次步入了年迈,虽然还很能打,但是全是透支,内里已经五劳七伤了。

    嬴政想要让大秦再年轻一次,重新恢复年轻健康,靠的也是做增量。

    总不能干掉自己的基本盘吧?

    若是大一统还能大刀阔斧改革,但是当时的秦国虽然貌似很强,而实际上,函谷关以外的各国也都不是软柿子,如果敢乱搞,很可能干掉各国之前,做好变革之前,秦国就被灭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做增量。

    吞并最好的就是有战争,有战争就会死人,死的人越多,剩下的人就可以分的越多,尤其是最好死的是贵族,因为贵族往往一个人就占据了一千人,甚至一万人,甚至十万人的资源。

    靠着对外扩张,做资源增量,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制定规则,重新制定分配,重新去分配资源,去平衡各个阶级,各个势力。

    靠着巨量的资源增量,去解决掉过往发生的问题,去修改掉规矩的漏洞,截止到目前,嬴政做的都很好。

    虽然还是秦国,但是内里完全不同了,可以说是又一次的涅槃重生。

    在很久以前,嬴政就已经做好对楚国的定位了,现在就是最后一哆嗦,再平衡分配一下全天下的矛盾。

    然而资源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要么是辛辛苦苦,所有民众做生产增量,要么就是掠夺了。

    很明显辛辛苦苦生产增量是绝对没有掠夺来的快的,而且体制不变,规矩不变,分配人员不变,做再多的新生生产增量,照样解决不了矛盾。

    在掠夺过程中,那些旧有利益既得者,就让他们去承担这个苦果了,反应慢的活该随着旧秩序一起完蛋。

    而且这就注定最后一个被灭的国,被掠夺的国家,承担最后最多的苦果。

    只能苦一苦楚地的封君贵族了。

    为了大秦的涅槃重生,为了大秦的百年繁华,为了大秦再一次恢复年轻,可以接着安稳的传承十几代人,也只能苦一苦旧有贵族了。

    反正他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最终都只能愿意,这些腐朽的木柴能为大秦再做一做贡献,也是他们的荣幸。

    赢麻赢麻。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主要还是基层官吏的人手不够。

    既然决定放弃所有楚地封君贵族,那就基本只能靠自己人。

    亦或大秦朝堂培养的楚系官员,还只能要出身中低层的,这需要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即便许多基层官吏都是有功的将士就地转职,但是南北差异较大,不能生搬硬套中原和北方的做法。

    无论是农业生产模式,手工业生产体系,以及思想文化发展,都需要更柔和合理的推广改变,对楚国旧有的官员贵族可以重拳出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安排,耐心的引导,正确的管理。

    而培养做些事的官吏,需要必要的时间。

    昔年把李信安排到天泽身边,不止是为了帮助天泽捣乱,更主要的就是让李信带领着,培养起一批了解楚国,了解百越的人才,然后让这些了解楚地现状的人才去培养更多的管理官吏。

    但是即便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依旧是急不来,还需要时间。

    做的增量太多,好好消化也需要时间,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交给时间。

    急不来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