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对楚国的考量 (第2/3页)
制约楚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本身的地理环境,山林密布,多湖泊沼泽,水患频发。
二是人口稀少并且分布不均。
三是地方实力强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开发战略,难以有效组织和调动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
四是农业技术和相关工具落后,这也是因为第三条的副作用,在绝大多数时候,人多力量大,发展快都是适用的。楚地各地方势力太强,独立性也太强,这导致发展相对缓慢。
举个例子就可以证明,那就是当今天下,除了楚国,其他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可楚国,还是较为普遍使用青铜器。
铁器的生产效率和制作成武器的战斗性,以及原材料获取大规模发展便利性,都是远远胜于青铜器的。
缺点就是铁的熔点比青铜高很多,对冶炼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在技术不发达时,冶炼难度大。并且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容易生锈腐蚀,需要采取特殊的防锈措施,如涂漆、涂油等,否则会影响使用寿命。
但是综合来算,铁器怎么都是比青铜器更适合发展的。
而楚国直到了现在,无论是武器还是农具,许多地方依旧用的是青铜器,青铜比铁又昂贵,想不落后都难。
但是制约楚国发展的这四点问题,除了第一条本身的地理环境限制,这一条客观存在,并且只能缓慢改造的原因,其他的三点都不是问题。
什么地广人稀?灭楚以后,是必然要向南方进行大规模迁徙的,迁徙的人比较多,才能更快的加速南北双方的融合。
将许多中低层官员贵族封到楚地,既是满足了奖赏,也可以有力的增强控制性。并且这些精英人群,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带动楚地的发展。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哪怕许多人不愿意,但是该强迫还是要强迫。同样,再加上利诱,愿意迁徙到南方的,采用政策性鼓励,多分地、减税等措施。
至于第三条,在灭楚以后自然就不存在了,整个大秦都要按照嬴政的意志发展。
第四条,那就更不怕了,当楚地融入大秦,大秦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良种,包括工具,全都会传播到楚地。
在解决了这些所有难题以后,只剩下最基础的地理因素,那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能把所有人的力气拧成一股劲儿,合理的引导运用,地理因素无法阻止人的发展,况且楚地也并不是真正的彻底不适合生存,并不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只是蛮荒山林缺乏开发发展罢了。
许多地方更是早就有了人烟,缺的只是人口和技术,而现在大秦可以带来这一切。
无论是任何组织发展,还是国家发展,内部的矛盾和动乱,乃至于自身的毁灭,往往都是因为分配的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总是会出现资源的垄断和兼并,这一点不以人的意愿而转移。
当资源被非中央朝廷以外的其他人或势力或组织或阶层,垄断被兼并,那么中央朝廷就肯定收不上来钱了,等到财政枯竭,无法再有效管理整个国家,那这个政权也就要走到尽头。
然后就是重来。
狠狠死上一批人,许多人的阶级进行剧烈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源重新进行分配,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中间如果可以改变一下分配,亦或者改变一下怎么收上钱的方式,只要中央朝廷能够继续收上来钱,那么政权的统治就可以再延续一段时间,这个就叫中兴。
秦国和秦朝是不能分开的。
大秦已经不是一个年轻人了,准确的说,也是一个很老的老人了。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即便不从非子开始算,只从襄公成为诸侯开始算起,至今也已经五百四十余年,历经近三十位君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