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9章 三年一轮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69章 三年一轮回 (第2/3页)

沿海的年轻人,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文化交锋”的意义。他拒绝被规训为西方视野中的东方符号,也拒绝将日本文学奉为不可撼动的“亚洲巅峰”。

    在东京电视台的访谈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日本文学沉迷于扮演‘无害的东方情人’,而中国作家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番言论不仅撕碎了日本知识界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既不沉溺于传统窠臼,也不跪拜于他者标准,而是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叙事体系。】

    ——《光明日报》

    【张潮以“破局者”的姿态,为中日文化交流开辟了新范式。他拒绝用外交辞令粉饰分歧,而是用尖锐的真相倒逼反思。

    当右翼支持者叫嚣“大和民族最优秀”时,他用《黑船祭》的殖民伤疤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当日本文坛沉迷于诺奖幻梦时,他用《广岛札记》的未尽之问揭露精神阉割。

    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消费猎奇的对话方式,反而赢得了日本年轻世代的尊重。东京大学生松本绫子在「微博网」上写道:“张潮君的勇气,让我们这代人终于敢讨论那些被封印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

    【希望当其他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踏上归途时,他们怀揣的不再是对“东洋美学”的仰望,而是破茧重生的底气。

    因为这趟旅程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通过矮化自我或谄媚他者来获得认同。

    正如张潮这位福海年轻人,用一场充满锋芒的文化远征,让世界听见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潮声。】

    ——《环球日报》

    就连已经和张潮“翻脸成仇”的南国系报纸,在大舆论环境下,也不能不“低头”,给予了张潮此行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专题增刊」的形式进行了全面报道。

    报道核心是一篇评论,标题是《论剑扶桑——张潮为中国文学赢得尊严》:

    【在中日关系的敏感语境下,张潮避免了两种陷阱:既没有沉溺于历史悲情,也未陷入民族主义狂欢。

    他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日本民众的共情,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醒距离。

    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舆论策略,既守护了底线,又打开了对话空间。当爱国不再需要声嘶力竭的表演,才是真正的文化成熟。】

    ……

    而远在日本继续「中日青年作家交流活动」的代表团,则在第一现场和暴风中心,亲身感受到了张潮给日本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带来的巨大冲动。

    他的演讲片段当天晚上就登上了「朝日电视台」「日本电视台」和「NHK」的新闻,尤其是把日本文学的“优秀”与「黑船祭」联系在一起,更是没有人想到过的清奇角度。

    几家电视台的观众热线当天晚上就被打爆了,既有怒喷张潮一个外国人不要对日本指手画脚的,也有感谢张潮为日本文学勘破迷津的……

    但最多的还是:什么时候能把完整的演讲内容给放出来?

    于是几大电视台在晚间时段又播放了配字幕的演讲完整内容,加上第二天几大报纸或全文刊登,或者摘录选登了部分内容。

    日本的的舆论被彻底引爆,短时间内,几乎所有挨得上边的人物——作家、时评员、文学教授、批评家……都被记者们从各个犄角旮旯“撬”了出来,接受相关的采访。

    悲催的是横须贺的佩里雕像和纪念碑,夜里不知被谁泼了红油漆,还在伊藤博文手书的碑面上,写下大大的四个字:

    天诛米贼!

    举办「黑船祭」的民间组织「日米亲善协会」也受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袭击,不仅窗户被砸、门口被泼漆,甚至有人往里面扔了一个制作不成功的燃烧瓶。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让当地警署和消防队紧张了好一阵。

    「日米亲善协会」的主席野田翔不得不站出来宣布,明年的「黑船祭」将视情况再决定是否举办,同时强调了「黑船祭」不是向美国人献媚,而是一种民间友好行为。

    但对此反应激烈的日本民众似乎并不准备放过他,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抗议活动,准备一举结束「黑船祭」带来的屈辱记忆。

    世界上有些事就是这么奇妙——「黑船祭」已经举行了七十多年,从来没有哪个日本人反对过这一庆典,似乎都默认它是合理的存在。

    可一旦有人戳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