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好一个天下寒士! (第2/3页)
战靴踏碎第三盏灯笼投影时,老皇帝怀中的朱标突然睁开双眼,瞳孔中流转着塞外风雪与江南烟雨交织的异象。
"好个天下寒士..."朱元璋的笑声震得匾额残木簌簌掉落,他枯槁的手指突然插入自己肋下的箭疤,拽出缕缕紫光缠绕在《求贤诏》上。
当光芒渗入"尽欢颜"三字时,奉天殿地砖下的星宿图突然倒转,北极星位正对贡院坍塌的明伦堂遗址。
玄甲将军突然暴喝:"地脉有变!"他残缺的面容在诏书金光映照下竟恢复了几分英武。
染血的《河防图》碎片自发聚拢,在清泉上拼出全新的漕运路线,每条河道都精准穿过诏书标注的书院位置。
蓝玉的剑穗无风自动,老将军望向朱允炆的眼神突然变得复杂难明。
当少年太孙的指尖第三次抚过"愿天下寒士尽欢颜"时,诏书突然浮现出第二层隐文,那些用明矾水书写的北疆军报字迹,正是蓝玉当年夜袭捕鱼儿海前的绝密奏章。
贡院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坍塌声,千年古柏最后的枝干轰然倒地。
飞溅的木屑穿过奉天殿窗棂,在触及《求贤诏》的刹那,竟化作建文元年新科进士的虚影。
朱允炆的蟒袍下摆突然浸满月光,那银辉流转的纹路分明是未来文官集团的联名奏折图样。
"报——!"
殿外突然传来八百里加急的嘶吼,但声音在穿透黑潮屏障时骤然失真。
传令兵的身影在丹墀上拉长出七重残影,每道影子怀中都抱着不同制式的军情塘报。
朱元璋突然抬手抓向虚空,五根手指竟同时扣住七份不同年份的边关急奏。
朱棣的剑锋突然指向藻井深处,那里浮现的漠北星图正与地砖倒转的星宿遥相呼应。
当燕王的血珠顺着剑脊滚落时,星图中的紫微垣突然黯淡,取而代之的是荧惑守心的凶兆。
贡院废墟升起的光柱此刻已染上血晕,将"明经取士"的残匾照得如同修罗战旗。
凛冽的北风突然撞开十二扇朱漆殿门,裹挟着居庸关外的冰碴席卷金銮宝座。
最后一盏琉璃宫灯在梁柱间剧烈摇晃,灯影里挣扎的飞燕竟在墙壁投下玄甲铁骑的轮廓。
朱允炆的冕旒玉藻突然齐根断裂,十二旒珠滚入地缝时,贡院废墟传来纸页翻动的海潮声——那是本应锁在文渊阁深处的八万举子落第文章,正在风雪中狂舞如白蝶。
金漆藻井簌簌落下细雪,九十九盏琉璃宫灯在狂风中次第熄灭。
朱允炆的蟒袍下摆扫过青砖,五爪团龙纹沾着太子朱标喉间喷出的血珠,在雪光里凝成紫黑色的冰晶。
他解下云锦披风时,指尖擦过父亲颈侧尚有余温的伤口,龙涎香混着铁锈味刺得喉头发紧。
"太孙三思!"礼部尚书李仕鲁扑跪在丹墀前,额角磕在冰碴上渗出血线,"贡院血光未散,星象又现荧惑守心之兆..."
朱允炆腕间鎏金护甲撞在汉白玉栏杆上,十二旒珠帘随着转身荡开寒芒。
贡院废墟腾起的血色光柱穿透飞雪,将"明经取士"鎏金匾额照得如同浸在血池之中。
三千考棚在风雪里像极了森白骨殖,檐角铜铃摇晃时竟发出刀剑相击的铮鸣。
"开龙门——"
掌印太监尖利的唱喏撕裂雪幕,五凤楼鼓声穿透八条御街。
考生们青衫上落满细雪,狼毫笔尖悬着的墨珠在狂风里结出冰棱。
朱允炆凝视着父亲胸膛渐弱的起伏,突然扯断冕旒垂旈,玉藻珠串砸在青铜獬豸像上迸溅如星。
文渊阁方向传来纸页翻涌的轰鸣,锁在密阁六十年的落第文章冲破琉璃瓦,化作漫天白蝶扑向贡院。
朱允炆的指尖划过考卷上"刑名钱谷"四字,忽然听见雪地里传来细碎的玉碎声——那是父亲常年佩戴的羊脂玉佩,此刻正在血泊中裂成二十八宿的图形。
"取孤的朱砂笔来。"
太孙的嗓音惊飞了脊兽上的寒鸦,掌笔太监捧来的紫檀木匣竟在开启时涌出黑雾。
朱允炆蘸墨时瞥见砚台中映出的倒影:玄武门城楼上,数十盏写着"燕"字的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