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章 华夏人是不是人? (第2/3页)
事,让刘韬听了直摇头。
却是因为不久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顺利举行,此次峰会旨在为十二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铺平道路。
华夏方面在开幕式讲话时就表明态度,全面阐述华夏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介绍华夏所做的努力,宣布华夏将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华夏主张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
在此次峰会,华夏方面明确自身的主张,那就是碳中和,这一主张是与欧洲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这一次,便是转为专家的丁仲礼院士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此次的主持人是柴婧。
丁仲礼院士在节目上与主持人柴婧围绕“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进行辩论式采访。
丁仲礼院士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减排方案”实际上是“减排话语下的陷阱”,这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多数倍的未来人均排放权,其结果是要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加大富国与贫国的差距。
丁仲礼院士在节目中表示,从1900年到2005年这105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由于基数巨大,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承诺的减排指标,实际上为自己明确了还是相当大的未来排放空间。而IPCC倘若将方案定下,这个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非常稀缺的商品,“不够排就得买”。
根据丁仲礼院士计算,华夏的排放空间只能支撑大约10年,也就是说从2020年起华夏就需要购买排放空间了。丁仲礼院士质问,“从2020年以后,华夏每年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在被柴婧问到“所理解的公平是什么”时,丁仲礼院士提出他将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所以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而为力争排放权,丁院士还提出从1990年到2050年,华夏的人均排放量坚决不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80%的方案。“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并且我一定要做到。并且你发达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完了,华夏很多还没有建,那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背景下,华夏应该提出这样的方案,让全世界看到,华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要比你们雄心勃勃多。”
柴婧对此追问说“华夏是人口大国,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丁院士则发出了“灵魂拷问”,“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华夏人是不是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华夏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刘韬都很无语,华夏都发展到如今的水准,但是有的人依旧是跪久了站不起来,到现在还是精神被殖民,而且还是出现在这种自诩为精英身上。
这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无非是欧美想要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说得好听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欧美国家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想要剥削发展中国家。
就像丁院士所言的,华夏人是不是人?
凭啥同样的一个华夏人就应该少排?
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差异,此次华夏亮明了态度,那就是碳中和。
在这方面,对于华夏而言,属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着。
随着华夏发展到现在,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很明显的变化。
已经发展起来的区域,属于有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南洋迁徙,一些没有污染的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则是往中西部和东北迁徙。
整个华夏,正在发生着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