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六三章 庙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四六三章 庙谥 (第3/3页)

太祖李虎、隋太祖杨忠。

    高祖,是继承了家业之后,又战胜了周围的其他国家,成为了天下诸国认可的共主,成为了天子和皇帝。

    比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

    世祖和中祖类似,是整顿了混乱局势,大幅度扩建了疆域的君主,或者是再造社稷的皇帝。

    比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这些名号不是开创就是中兴,严格算起来没有一个是能够简单拿到的。

    对于朱简烜而言,只要不是祖宗已经用过都能用。

    内阁和礼部都没有考虑“宗”,直接下意识的选择用世祖或者中祖,这是开国君主之外最好的庙号。

    但是他们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明高祖这个庙号现在还空着。

    因为明朝最早建立基业的太祖,与成为天下共主的天子的高祖,都是朱元璋自己,他是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用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是谥号。

    与此同时,以现在的天下视角看,大明朝的朱氏作为君主的传承,是太祖朱元璋肇始立基的。

    在那之后所有的君主,统治的范围只是大明本土和周边。

    但是到了朱简烜的这一代,忽然将统治扩充到了全世界,在更大的规模上彻底的统一天下。

    真正得到了全世界的臣服和效忠。

    也就是说,朱简烜可以算是在更高层级上的“始受命之君”。

    所以朱简烜可以是明高祖!

    相对而言,世祖和中祖都是重建者,而高祖确具有开创者的意义,地位上有明显的差距。

    能用高祖当然要用高祖而不是世祖。

    至于谥号“大”,虽然不是周代直接留下来的传统谥号,但却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含义最好的谥号。

    《论语·泰伯》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所以苏洵总结说:则天法尧曰大。能掌握天道的规则,效法尧帝做事,才可以称大。

    无论道德还是能力和功绩,都是最厉害的君主,才能够称得上是“大帝”,或者“大皇帝”。

    历史上有两个人用过这个谥号,一个是唐高宗天皇大帝李治,另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吴太祖大帝孙权。

    李治的历史评价本来是不错的,但养出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在古代的名声不算太好。

    孙权作为一个割据势力的君主,在历史上的名声那就更差了。

    如果是普通的皇帝去蹭“大”这个谥号,肯定会和孙权一样有沐猴而冠的感觉,就算李治也很难说可以压得住这个号。

    但对于朱简烜却是无所谓,大皇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朱简烜用了这个谥号之后,以后这个大皇帝就会成为朱简烜的专属谥号,不会有人再惦记孙权和李治用过这个谥号了。

    本来普通人提到李治就主要用唐高宗来称呼。

    就像说起永乐皇帝都知道是朱棣,不知道方腊也用过永乐年号。

    就算是有人想起来做对比,也会直接说孙权那是胡吹牛皮,完全不配大皇帝之号。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很多谥号和庙号,可能会因为某个名声不好的皇帝的用过,就被后世皇帝嫌弃并不再使用。

    比如说高宗这个庙号,本来是除了太祖和太宗之外,正常王朝排三位的顶级庙号。

    但是因为宋高宗赵构的原因,整个明朝都没有皇帝再用高宗的庙号。

    说好听的理由,显然就是不能让祖宗跟赵构并列。

    实际上可能是担心,他们的父祖与被嫌弃的皇帝相比,未必能找出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那样就会显得自己更烂。

    还是以宋高宗赵构为例,虽然被无数人不齿,但在家族和王朝传承的角度看,赵构确实给也宋朝和赵家续命成功了。

    后世的普通皇帝大多不敢说自己有那个能耐和成就。

    所以后世的绝大部分普通皇帝,都更喜欢用以前名声好的皇帝用过的庙号和谥号。

    跟历史上的明君圣祖摆在一起对比,就算是自己的父祖明显不如他们,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会显得丢人。

    而朱简烜就不怕这种对比,怎么比都是自己完全胜利。

    所以给朱简烜选择庙号谥号,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前人留下的影响,可以只考虑庙谥本身的含义是否合适。

    “大明高祖大皇帝”,就是朱简烜能用的最好的庙谥。

    朱靖圭把父亲的庙谥定下来,又考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来年要不要改元。

    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自己登基没有改元,父亲去世之后呢?

    朱靖圭犹豫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改了。

    “希望天工盛世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希望父皇在天之灵能够永远庇佑大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