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三章 庙谥 (第2/3页)
到天工皇帝,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的小心翼翼的对待。
现在他终于归天了,他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了。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这种本能的精神上的放松,正是现在的皇帝朱靖圭感受到的,史无前例的皇权正消散的事实。
以后的朱靖圭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
朱简烜生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总体上就是要求一切从简。
所有普通百姓家庭不需要戴孝,国殇期间的事务也不得干涉百姓生活,不得搞禁止屠宰之类的限制。
皇帝、宗室、勋贵、百官均以日代月,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丧礼正式开始筹备的时候,内阁和礼部就向皇帝朱靖圭提了两个问题,大行皇帝的庙谥如何安排以及来年是否改元。
朱靖圭仔细的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过一个空白题本,仔细写下了几个字:
“大明高祖大皇帝”。
现场的大学士和尚书看到这几个字,瞳孔都是本能的稍微收缩了一下,然后就瞬间都恍然了:
“高祖大皇帝……这真的是恰如其分啊……”
“我们怎么没想到啊——”
“陛下圣明。”
朱简烜的庙号和谥号,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谥号起源自周代,本来是给已故天子和国君的,盖棺定论性质的总体评价。
所有天子和国君都会有谥号,只不过有的是赞扬的美谥,有的是常规的平谥,还有抨击的恶谥。
秦始皇觉得谥号是臣子评价君主,是子孙非议父祖,所以就直接废除了。
按照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这样直接称呼。
到了汉朝的时候,再次恢复了谥号的传统,但也基本都是美谥和平谥了,几乎不会再用明显的恶谥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不但都是美谥,关键是让武则天夫妻搞出了通货膨胀。
从传统的一个字谥号,忽然变成了好几个字。
自此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字,朱棣有十九个字,普通皇帝十七个字。
清朝的普通皇帝也提升到了二十三个字,乾隆则有二十五个字。
谥号这样通货膨胀到极限之后,前面那一大串堆砌起来的美谥,实际上已经基本只是个形式了。
除了正式的官方典礼之外,都是将最后一个字作为实际谥号。
例如朱棣的正式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实际上就是“文皇帝”。
平时提到朱棣的时候,也是直接说太宗文皇帝,成祖文皇帝。
庙号则起源自商朝,是宗室供奉和祭祀重要祖先用的的代号,本来是有重要成就最高的君主才会有庙号。
庙号在周代被废除,在汉代被重新启用。
汉代太庙供奉有数量限制,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七庙,天子也只供奉七位祖先。
随着皇帝一代代传承,后世供奉的祖先数量超过七个之后,就会将亲缘最远的祖先牌位拿到偏殿去。
正式祭祖活动上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而有了庙号的君主,就是世代接受子孙供奉而不祧,相当于太庙白名单。
但是就像谥号通货膨胀了一样,庙号在后世也不断地通货膨胀,从最初的天子七庙变成了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不过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在通货膨胀了几轮之后,所用字号仍然有高下之分。
以朱简烜的成就,用任何庙谥都毫无问题,都不会有人觉得没有资格,反而要讨论这个字号够不够格。
这也正是内阁和礼部的发愁的问题,不知道应该给朱简烜上什么庙谥。
他们要在一堆好字号里面选择最好的,关键是最好能明显跟其他的字号拉开差距。
他们主动让皇帝决定这件事情,既是主动顺从皇帝的权威,也是看皇帝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就庙号而言,从商代开始的,最为传统的,就只有四个。
受国建邦,肇始立基,曰太。
受命于天,君临万邦,曰高。
重昌大业,光启中兴,曰中。
再造社稷,拨乱反正,曰世。
与此同时,庙号还分“祖”与“宗”两类。
区分的方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德则是守成之德。
也就是说,能创业的才能称祖,其他的都只能称宗。
太祖,功至大者,太宗,德至厚者。
高祖,始受命者,高宗,德至高者。
中祖、世祖,有中兴再造之功。
中宗、世宗,则继往开来之德。
太祖,就是得到第一块土地和封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是整个家族和国家奠基之主。
比如说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