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五章 聚变炸弹准备就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四五五章 聚变炸弹准备就绪 (第3/3页)

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

    100万吨当量弹头,有效杀伤半径约为6.9公里,有效杀伤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

    1000万吨当量弹头,有效杀伤半径约为14.9公里,有效杀伤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

    大伊万当量5000万吨,有效杀伤半径约为25.5公里,有效杀伤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

    所以如果是在空旷的乡村地区,大伊万在一个人的三十公里外爆炸,这个人大概率可以安然无恙。

    爆炸当量提升十倍,杀伤半径只能提升两倍多一点,杀伤面积也只能提升不到不到五倍。

    一颗一千万吨当量的炸弹,实际杀伤效果远不如十颗一百万吨当量的的炸弹。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堆砌单个炸弹的爆炸当量,在实战中并不划算。

    所以聚变武器被发明后,当量竞赛只维持了较短的一段时间。

    核大国们很快就都开始追求小型化和多弹头技术了。

    朱简烜带着大明似乎已经走向了正确道路,以后继续深挖聚变炸弹小型化和导弹头技术就行了。

    朱简烜看完报告之后,直接批示可以启动实验。

    同时要求科研和工程项目组在试验后稍作休息,然后分成两个小组开始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

    一个小组研发重量和尺寸更小,功能更加完善的通用弹头,保守目标是在一吨的重量以内,实现至少五十万吨当量。

    一个小组负责研发爆炸威力尽可能大的聚变弹头,要求至少能够达到一千万吨,最好是能超过一亿吨。

    当量过于巨大的弹头,在实战中的意义不大。

    在朱简烜前世的历史上,就算是战略核弹头,也不会做到上亿吨当量。

    通常都是几百万吨当量,这是对聚变弹而言最划算的范围,做到一千万吨基本就是极限了。

    当量再大的话,就非常难控制和使用了,生产和使用上都很不划算。

    绝大部分战术核武器,会维持在几十万吨当量的范围,这是战术打击最合适的范围。

    但是无论是对前世的核大国,还是对这个世界的大明朝廷,那些超大当量的核弹仍然有其实际用处。

    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威力进一步提升好几个数量级的新武器,在舆论宣传上的威慑效果,比实战效果要大得多。

    爆炸当量增加到原来的八倍,杀伤半径虽然只是增加到原来的两倍而已,但威慑力却会增加几十倍。

    主要是普通人根本就想象不到,比原子弹威力再加上千倍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这种“想象不到”,正是一种很好的威慑效果。

    他能真的看到的时候,这种威慑效果可能反而会降低。

    历史上的美国多次搞核武器实验,有大量的摄影师参加了实验,主要是负责拍摄照片和录像。

    有摄影师后来在记录片中说,他们是真的参加了上千万吨当量核武器的爆炸实验,亲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录像之后,对核武器的恐惧感都明显降低了。

    主要是上千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的画面,与几十万吨的当量核弹爆炸的画面,在人类的视觉效果上并没有质的飞跃。

    反而让他们确定了这些说起来异常恐怖的爆炸物的真正安全范围。

    他们都在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知道高达千万吨当量的爆炸物在自己三十公里外爆炸,他们自己和摄像机都是安全的。

    这甚至都没有影响他们的寿命。

    美国的面积是九百四十万平方公里,需要一万三千枚千万吨超级核弹才能覆盖。

    全世界的陆地则需要二十一万枚。

    这还没有考虑圆形杀伤范围之间的空隙,也没有考虑地球绝大部分地方都是空旷地带,而这个标准是城市的杀伤范围。

    就算是有二十多万枚千万吨核弹,也无法真正全面打击整个地球。

    不过这却会摧毁所有的城市。

    朱简烜最后再次额外补充和要求,聚变武器的试爆不再安排不相干人员参加。

    后续再有针对藩属国人员的参观计划,也只安排裂变炸弹试爆。

    让聚变对所有普通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