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五章 聚变炸弹准备就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四五五章 聚变炸弹准备就绪 (第2/3页)

了。

    因为根据科学院和工程院递交的专门报告,实验用的聚变炸弹已经在本土工厂生产完成,试爆实验场地也已经准备妥当。

    现在请示朱简烜,是否正式向澳洲试验场转运聚变炸弹试爆,并启动正式的试爆实验。

    大明对于聚变炸弹的研究,在裂变炸弹成功爆炸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总共算起来至少有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

    但是如果从裂变炸弹爆炸算起,那就只有短短不到三年了。

    不过就算是按照五年算,大明的核工业相关研究和发展的速度,也都可以算是异常迅速了。

    远比历史上独自研究的美国人要快的多。

    大明现在做出来的第一枚聚变炸弹,就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干式聚变炸弹了,整个实验装置的重量总共只有两吨多。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用现有的飞机空投,可以用现有的弹道导弹投掷,直接就具有实战价值了。

    而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聚变炸弹实验,用的还是原始的湿式聚变弹。

    整个爆炸装置的重量高达六十八吨,因为它需要有大量的制冷设备,以维持最为重要的聚变燃料氚的稳定。

    那东西甚至不能算是一枚炸弹,只能算是一个爆炸实验装置,算是做原理性实验装置。

    后来才通过研究才发现,可以用固态的氘化锂6作为装药,氘化锂在剧烈反应发生的时候可以生成氚。

    这些当时产生的氚可以作为聚变反应的燃料,这样就能省略体积和重量庞大的维持设备了。

    而这是一个思路和工程上问题,只要知道可以这么做了之后,把相应的东西搞出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朱简烜既然知道,那大明的工匠就不需要绕远路了,可以直奔成熟的正确方向。

    按照报告上的说明,现在做出来的实验装置的重量为两千五百六十公斤,预计的爆炸威力约为三十到六十万吨化学炸药。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大,美国第一次聚变实验的当量是一千万吨。

    但在聚变炸弹成熟之后,将爆炸的当量做到几百万吨乃至几千万吨,都算是相对简单的工程问题。

    反倒是在研发早期阶段,如何将爆炸当量做小一点,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重量高达几十吨重的爆炸装置,实战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与此同时,历史上的美苏两国,在聚变武器成熟之后,都做了很多爆炸威力巨大的超级炸弹。

    特别是苏联的沙皇炸弹大伊万,爆炸当量达到了恐怖的五千万吨。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核打击思路和战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两国就都不再研发和维持超大当量的炸弹了。

    主要是威力过于巨大的炸弹,实际打击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纯粹的爆炸产生的能量,会以爆点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均匀的传播,影响的范围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球体。

    所以爆炸的杀伤范围半径,会与爆炸当量的立方根成正比。

    也就是说,炸弹的杀伤半径想要提升到原来的2倍,那爆炸物的当量就要提升到原来的8倍。

    而人类社会的人员和资产,通常都集中分布在地面附近,总体上是一个平面。

    爆炸物分散在三维空间中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会白白浪费掉。

    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对于大当量爆炸物的具体杀伤效果,形成了一套相对简单的评估方法。

    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有效杀伤范围”。

    在城市环境下,距离爆点一定距离内,考虑了建筑倒塌产生的二次伤亡的情况下,人员死亡概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那么这个距离就是爆炸物的有效杀伤范围。

    如果是在空旷地带或者地下室,相同范围内的人和动物的死亡率,会直接下降到极低的程度。

    这个杀伤范围的大致数字,也有一个简单的估算方法。

    首先将爆炸物的当量开立方根,然后乘以爆炸比例常数1.493885,得到的结果就是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

    当量单位是万吨,半径单位是公里。

    10万吨当量弹头,有效杀伤半径约为3.2公里,有效杀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