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北美的大陆的开拓情况 (第3/3页)
率也已经开始大幅度降低了。
皇子们在美洲府坐专门的火车出发,穿过洛基山山脉进入了北美大平原。
皇子们在各自的车厢里面,通过窗户看火车外面的景象,都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
现在是春耕时节,农田中到处都是喷吐着烟雾的拖拉机。
这些农田里面种植的作物,就基本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作物了,主要是种植春小麦、春玉米,以及部分水稻。
基本都是适合使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大部分都是粮食作物或者可以用作饲料。
这些大平原上的农庄能这样做,首先是本地的自然条件合适。
大平原土地平整宽阔,原始植被是长草草原,肥沃且易于大规模开垦,本来就适合发展大规模农场。
同时夏季的雨热相对集中,适合发展种植业。
然后是大明在美洲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建设,纽约府和太平府都有大型农业机械厂,能为本地的卫所和农民提供农业机械。
最后是本地有合适的运输条件,可以将这里生产的大批农作物运输出去,否则种的再多也是浪费。
两洋铁路的这部分线路,基本上是顺着艄公河(密苏里河)主河道走的,不过铁路线要尽可能笔直,而河道是蜿蜒曲折的。
所以铁路与河道的距离时远时近,靠近艄公河河道的时候,就经常能看到冒着烟雾的汽船,那些都是内河船舶。
北美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在整个历史上都基本没有受到人力的干涉,基本都是纯自然发育的状态。
在水流的持续作用下,河道两侧基本都有规整的槽型河谷,河道在槽型河谷的底部蜿蜒流淌。
只要在这些河谷之中,每隔一段距离修筑一道横向水坝,就能将河谷变成长条形的水库,同时也会是运载力量巨大的运河。
水库能够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水运数量庞大而且费用足够廉价,可以将大规模生产的粮食运输出去。
艄公河是西北东南流向,越往东南方向的下游走,流域内的总体降水量越高。
河流本身的径流量也会不断增加,运河承载力越高。
河流两侧的农场也越密集。
皇子们在火车上看着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对北美大陆的情况有了新的认识。
“这里竟然这么多的农田,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农田,本土的东北内陆也就是这种情况了。”
不过这些景象其实存在一些潜在的误导性。
无论是当初清国在大平原上的开拓点,开始大明集中力量开发的军屯卫所,都是沿着大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分布的。
在远离河流的真正的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比较蛮荒的状态。
大平原的大部分地方还是长草草原,生活着属于千万级的美洲野牛,时不时的会有牛群跑到农业开拓区里面。
野牛会践踏农田,破坏农田中的农作物,当然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所以各个开拓区都有专门的打猎队伍,配有巡逻警戒用的飞机和机动车,应对这些野牛群。
虽然美洲和霖洲的大平原几乎是最适合农业开发的地方,出现了降水量达到八百毫米左右却仍然是草原植被。
冬天烧掉枯萎的草场就能作为农田使用了。
但美洲和霖洲毕竟是新大陆,在欧洲人抵达美洲内陆之前,这里的原住民连铁器都没有。
真正把整个大平原都开拓成熟地,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朱简烜前世的美国,就算是在北美大陆折腾了一百多年,大陆内部仍然有很多原始森林和草原。
艄公河(密苏里河)向南转弯之后,两洋铁路没有跟着河道同步向南转向,而是稍微调整了方向,向东偏南方向继续延伸。
铁路与河道的走向分离之后,开拓区便慢慢变得稀疏,甚至不再连成一片,以至于出现了大片的原始草原。
火车在这样的环境中行驶了将近一千公里,靠近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上游区域和玄武湖(苏必利尔湖)西部区域,才再次发现了大规模的开拓区。
铁路在这里有一条支线,继续向东延伸到玄武湖铁矿开拓区。
主干道火车跨过北美大河上游的河道,继续向东南方向行使了数百公里,终于进入了白虎湖(密歇根湖)南部的开拓区。
五大湖以南,直到美河(俄亥俄河)以北,北美大河以东,这片区域是美洲大陆内部规模最大的开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