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一七章 北部湾计划和大明雅言问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四一七章 北部湾计划和大明雅言问题 (第3/3页)

大明中央朝廷南迁,大量的北方勋贵和人口南下,大明雅言再次与江淮官话和吴语互相影响。

    中原的最北和最南两个方向上的口音融合,让官话和雅言往口音和字词折中的方向发展。

    地方性特色过高的词汇,在融合过程中逐渐边沿化直至抛弃。

    一个词自己说出来,同伴们大多听不懂,甚至可能在别的地方有比较诡异的意思,当事人就慢慢的注意规避了。

    就算是幼时的口音很难大幅度的改变,放弃最具乡土特色的“土掉渣”词汇却很简单。

    再加上江浙地区的工商业最为发达,城市人口和识字比例全国最高,内部和对外的交流都最为频繁。

    这种环境适合官话的推广,大明新雅言的影响范围不断增大同时不断的深入。

    江南城市百姓基本能勉强说类似雅言的方言,民间商人和管事以及商行的伙计,大多能说比较清楚的大明雅言。

    在吴国开发和建设,以及朱简烜北伐灭清,乃至重新统一天下的过程中。

    大量的江淮人、浙江人、湖北人、四川人、山东人,以移民或者是的灾民的形式,在朱简烜的吴国封地汇聚到了一起。

    闽国公一系藩镇的加盟,又带来了一批福建军官。

    他们之中很多人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了围绕朱简烜形成的新大明统治集团。

    在澳洲和顺天府的朝堂上,以及世界各地的战场上,这些地方口音的官话再次互相影响,口音和用词也更加的折中了。

    在顺天府长大的皇子们,在北方地区和江南地区实训的时候,语言问题都不是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

    就算是有偏僻地方的百姓的口音非常难懂,也很容易找到能辅助翻译的人员。

    但是广州府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别说乡村地区的百姓了,就算是城市中的普通百姓了,也都几乎不会说雅言。

    城市的商人、管事、伙计们,也没有多少会说大明雅言的,习惯性的张口就是广东本地话。

    就算是那些声称自己会说雅言的,以及应该会说雅言的衙门书办,大多口音非常的浓重,需要仔细分辨才能听得懂。

    想要真正好用的翻译,得去官营厂商在当地的分公司和分厂里面去找。

    这还是大明有了广播和录音设备,衙门和官营厂商经常用广播讲雅言,形成了一定影响后的结果。

    很多时候直接跟当事人说话,需要说话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倾听方努力分辨和理解意思,还没有写字交谈的效率高。

    皇子们也很快就发现,广州府的城区虽然庞大,人口也在全国都能排前列,但几乎没有真正的外地人。

    广州城内和周围的居民几乎都是本地人,新居民也大多来自广州城周边的府县。

    他们也都是日常习惯性的所一口广东话,与土著广府人的口音也许略有差异,但是他们之间都能听得懂。

    而北方来的皇子们都听不懂,只能听随行的官员和书办现场翻译。

    经过本地官员的介绍,广府当然也有遥远地区来的移民,包括雷州、琼州、交趾、潮汕、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的人。

    但是他们大多集中在宝安县,那边本来就是土客混居甚至客家为主的地方,少部分在东莞县。

    由于广府本地人口基数太大,周围的文化语言相同的潜在人口同样庞大,所以外来人口很难稀释广州城的人口成分。

    广州府的官员也有意将广府人、客家人、新外来人区分管理,主动将新移民引导到宝安、东莞两县。

    皇子们的教育中,涉及到了南方地区的民间矛盾,对广东的土客矛盾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以前也没有什么实际感受。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大明的土客矛盾,也确实不如历史上的清朝中后期那么严重。

    虽然这个大明的人口密度比大清更高。

    这个大明不但不搞迁界禁海,反而是朝廷、藩镇、民间一起行动,集体去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上开荒。

    与其土客之间争斗,不如一起去打东南亚土著。

    所以绝大部分时候,现在广东的土客居民双方,很少会因为土地和水源的问题而互相争斗。

    到了天工朝的时候,大明在全世界开荒屯田,工业化的新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再次降低了双方的基本矛盾。

    不过由于双方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上的差异,土客居民聚落之间大多仍然泾渭分明。

    地方官员担心双方闹矛盾,也都有意分而治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