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七章 北部湾计划和大明雅言问题 (第2/3页)
真的是全年如夏,全年平均高温都在三十度以上。
从天津出发到了湄公河三角洲的距离,跟绕过朝鲜半岛再跑到勘察加一样远。
关键是朱简烜心理上就不是很重视那边。
朱简烜盯着地图摆弄了许久,也反思和考量了很久,最后招来值班的大学士沈复,让他拟定一份圣旨。
将广东的高州府、雷州府、琼州府、廉州府这四个府划给广西。
但是同时设立广南布政使,驻地为廉州,分管广西南部地区的政务,组织北部湾周边工业建设。
类似于现在南直隶的情况,当地政务由广南布政使负责。
但是省级的司法、监查、军事事务,全部由广西省对应的总体机构直接管辖。
地方事务中,行政事务是最复杂的,省份的人口和规模太大的话,行政机构肯定会先扛不住。
但是司法、监查、军事职务通常没有问题,加点人就行了。
所以大明有省份和四司机构分离的传统,能够适应各种各种特定的地方情况。
不过这种半独立布政使也不能随便用,那实际上是半个省级衙门,数量多了和省多了一样的后果。
广东和广西的升级区划调整,朱简烜不让自己的那些儿子折腾了。
另外给建部下令,让他们去规划建设环北部湾的主干铁路和公路,勘探和规划选址建设平陆运河。
然后把皇家产业公司的负责人叫过来,安排他们成立一个专门的澜沧江开发公司。
勘探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情况,制定整个流域内的总体开发方案,建设水库和电站以及工业产业。
授予开发公司独立运营权限,可以自行管理区域内的军民事务,不需要朝廷机构参与。
由皇家公司负责开发,不需要增加朝廷机构的压力,同时也能给当地人一个额外的选择,官营和民间厂商之外的选择。
朱简烜看完了儿子们的报告,安排完了新的改革事项,就把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上。
朱简烜现在最关心的几个项目,首先是放射性元素和原子能武器,然后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最后是网络和移动通讯。
半导体产业是科技革命的基础,无论多重视都不为过的。
半导体产业成熟之后,超级计算机自然也会同步成熟,其他的工业产业发展,也都会跟着大幅度加速。
朱简烜现在有空的时候,就会亲自参与相关的讨论,尽可能给相应的科研项目组提供思路。
带着工匠们探索基层电路制作工艺,摸索设计光刻技术、移动通讯技术。
最早的集成电路是工匠手搓出来的,是使用常规化学蚀刻的方式制作的,生产效率很低而且成本很高,不具备民用条件。
有了成熟的光刻机之后,集成电路才从贵重艺术品变成了工业产品,才能有个人电脑产生。
朱简烜泡在工程院和科学院,陪着学生们一起研究怎么提提纯硅晶,顺便规划大明未来的网络结构体系。
朱简烜那十二个最年长的儿子,在广东实施他们的基层调研。
皇子们在广州府城的活动了没多久,还没有来得及到城外去调查情况,就已经遇到了非常麻烦的问题。
语言差异太大了,普通百姓说话的时候,他们完全听不懂。
就算是自认为能说“雅言”的商人、书吏、管事,他们的雅言也非常的不标准,口音非常的浓重,同样非常难以辨别。
“雅言”是官话的统称,概念上相当于古典时代的普通话,但是远不如现代普通话那么规范。
古典时代没有统一的语音教学,也没有广播、电视、录像等手段纠正读音,只能靠书籍配合人与人之间的耳口相传。
云南、四川、山西、山东、甘肃、淮海地区的方言,在现代当然都算不上普通话,但在古代都算是官话。
大明最早的官话雅言,是以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是明朝开国皇帝和主要功臣们的口音。
但是永乐迁都顺天府之后,很快就受到了北方口音的影响,也受到了从山西迁来充实顺天府人口的移民影响。
慢慢形成了一套混合后的新雅言口音,与现代的普通话有一定差异,但彼此能听得懂。
现代人听大明雅言,相当于听一种口音比较奇怪的北方方言,能听懂但是无法判断那是哪儿的方言。
对于北方人而言,北方方言都一样,都能听得懂,南方方言也都一样,都听不懂。
这个世界的崇祯前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