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改土归流,用夏变夷 (第2/3页)
一众君臣描绘了治理西南的图景。
在陈文遂的构想中,以“三宣”构筑外防线,以云南为内防线,“檄诸夷,抚三宣,筑城垣,镇云南”。
同时,对广、贵两地的土司“改州县,分田亩,设学校,夏变夷”,通过加速汉化,用夏变夷,来向西南推进腹心地区的目的,将土司州县化,将三宣土司化,最终达到“西南大治”的效果。
不过,在西南税赋洼地的共识下,哪怕才有缅甸入侵之事,陈文遂描绘的图景依旧没有打动诸多朝臣,反而因为太过激进,“与时见相抵悟”。
最后,只有温纯动了心。
在数日翻阅卷宗,接见西南地方门生故吏,了解地理人文之后,温纯私下会见了陈文遂。
说温纯是为国谋事也好,说是看上“西南大治,一代名臣”这张名留青史的大饼也罢。
总而言之,如今给云南巡抚陈文遂以及治理西南国策站台的,就是他温纯。
在温纯一番慷慨陈词后。
皇帝仍旧一言不发,不置可否。
群臣也见怪不怪,这两年皇帝愈发高深莫测,与会时除了开场的提纲挈领外,少有插话的时候,任由大臣们畅所欲言。
皇帝不发话,申时行只能从工作经验出发,给温纯上压力道:“诸州设流官以后,往往十余年之间,反者五六起,前后征剿,曾无休息。”
“温总宪,若是强行将西南改土归流,唯恐事有不成、拉锯反复,平白使得国帑失血。”
“届时,‘浚良民之青血,而涂诸无用之地’的骂名,怕是亦要卷土重来。”
最后这话看着像前宋士大夫会说的,实际上,这是王阳明对于西南的政见。
说句自大的话,本朝在亡天下的背景下立国,对于用夏变夷,比历朝历代都看重得多。
比起将北方蛮族随意迁徙到郡县混居的前汉、惠政过头反使地方胡化的前唐、放任西北被异族整合为西夏的前宋,也只有明朝二祖做梦都想着,将两京一十三省全部儒化为华夏子民。
但即便如此,开国的锐意一失,后人自然而然就保守起来了。
面对田氏作乱,成祖皇帝当即发兵五万镇压,建制贵州;可面对广西作乱邀官的土蛮,英宗皇帝当即表示“省我边费,岂惜一官乎”,而后大肆增设土官。
甚至王阳明这种“夷事通”,也秉持着“流官之无益,亦断然可睹矣”的态度。
究其根本,还是太难了!
改土归流,不是说说而已,牵涉土官流官权力之争,事关汉夷风俗差异,地理也限制着朝廷治理区域的延伸。
设州县之后的十余年里,往往是周而复始的聚众作乱、平叛、诏安、治理、杀官造反……
可谓是旷日持久,劳民伤财。
这种亏多吃几次之后,朝官们改土归流的意愿自然大大降低,甚至宁愿学起前宋,拒绝汉化境内领土。
如今温纯想在这种极端保守的情况下,推行西南大政,最需要说服的,就是殿内同僚们。
不仅申时行与六部同僚,连皇帝也侧目看来。
一时间,众人纷纷将目光汇聚在温纯身上。
温纯自然明白这是过不去的一遭,想将云南巡抚以及他这个左都御史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难度可是一点不低。
他振作神色,从容应对:“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话音一落,六部同僚不约而同地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沉思不语。
朱翊钧也越发来了兴致。
温纯这话,看似答得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却是颇为激烈地回应了申时行。
这是引用柳宗元的《封建论》——有史以来公认跳脱政术,达到政理范畴的政论文。
柳宗元为了论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篇明义,也是温纯所引的这句话,圣人肯定是没错的,但封建并非圣人的本意,只是圣人所处的时代,只有那个条件而已。
封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过是时代的选择,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旦“势可”,圣人也会选择郡县,而非封建。
所以,当申时行引用心学圣人的政见,来驳斥温纯的西南大略后,后者当即以此回应。
王阳明彼时固然是对的,但那是基于彼时的风土人情得出的结论,如今已经世殊时异,大不相同了。
温纯环顾诸同僚,正色道:“国朝至今二百年,二百年间,开拓西南地理、华夏人口倍之、汉夷合流数代,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此时着手用夏变夷,较之国初,事半而功倍,绝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人口、文化经过二百年演变,改土归流的基础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
无论是效率、成本,还是土司改而复叛的频率,都不能刻舟求剑。
说罢,温纯又从袖中掏出一卷卷宗,示意同僚传阅。
汪宗伊率先拿到手里,粗略扫了一眼,多是西南的地理、人文等。
尤其各大土司源流,更是事无巨细,罗列其中。
譬如播州杨氏,初为泸夷,也就是彝族先民,投机取巧上奏唐廷,自称乾符三年抗击泸夷而留居播州,至宋时,则攀附杨思权为祖,而后一路攀附杨业,乃至最后演变为过继杨家将后代等等,讲述了彼辈向华夏文教靠拢的历程,以及如何对症下药。
此外还有如今土司汉化的现状,佛教在云贵等地传播的蔓延速度,文教与前宋,以及国初的对比,等等等等。
显然,温纯是有备而来。
传阅到王国光时,老王头看也不看,递给了朱衡。
前者摸着头发,叹了一口气:“话虽如此,温宗宪可要知道,做事总要花钱的。”
户部的金科玉律,无论谁把政策描绘得有多天花乱坠,都需回答一个问题——钱从哪来里,要到哪里去。
再是世殊时异,西南贫瘠,入不敷出,这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事实。
说句难听的话,治安战是个无底洞,西南诸省哪怕成功改土归流,事后也未必回得了本钱。
算经济账,那真是亏到家了。
温纯也不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