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3章 决胜千里高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63章 决胜千里高熲 (第3/3页)



    “隋文帝不从,任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讨辽东,遇上久雨疾病,不利而还。”

    “杨坚因汉王年少,把军权全部交给高颎。”

    “因杨坚寄托很大,心中每每挂念国事,无自疑避嫌之意。”

    “汉王杨谅的话,他大多不采用,因此汉王很恨他。”

    “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王世积的时候,说到从高颎那里听到了宫闱之中的事情。”

    “隋文帝听后大惊,想定罪。”

    “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都证明无罪。”

    “隋文帝更气愤,将这些辩白的人都交给执法官员处理。”

    “从此以后,朝中大臣没谁敢开口。”

    “竟然连坐被免官,仅以公爵身份回到自己的府第。后又遭免职。”

    “仁寿四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后,拜授为太常。”

    “当时下诏收集北周、北齐的乐工和天下的散乐,上奏制止。”

    “杨广不高兴。杨广那时十分奢侈靡费,声色更加讲究,又发起修筑长城的劳役。”

    “大业三年七月有人向隋炀帝进谗言,杨广下诏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杀死,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高颎的失势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隋文帝内心深沉猜忌的结果。

    早年间,高颎的政敌多次通过进谗言、散布谣言等方式,试图将其推入罪恶的深渊。

    但高颎凭借卓越的才能与耿直的性格,一直稳坐宰相之位。

    然而,这一次,事情的发展出乎许多人的预料,隋文帝终于对他萌生了不信任感。

    起因之一是高颎在战争中的举动被恶意解读为谋反,在处理王世积谋反案时,更是牵连到了高颎,使其难逃罢相的命运。

    隋朝政治的衰退实际上并不是从表面上的太子之争开始的,而是源于内部的深层权力博弈。

    高颎身为开国元勋,他的政治立场、生死荣辱已与隋朝的发展紧密绑定。

    他刚正不阿的态度,无疑让深谙权谋、阴险狡诈的杨素感到不安。

    尤其是,隋朝太子杨勇的失败与高颎的罢免脱不开干系,为杨广篡位铺平了道路。

    在隋文帝统治后期,太子杨勇逐渐失宠,这并非完全源于其个人问题,而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的日益激化。

    独孤皇后在废杨勇立杨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颎和杨勇的关系,使得隋文帝夫妇开始对其产生怀疑。

    高颎始终坚持仁义治国方针,不愿因私利而偏袒任何一方,这一立场虽彰显其公正,却也成为了他日后功败垂成的导火索。

    不仅如此,高颎与独孤皇后的关系,也因一些细节小事而产生严重隔阂。

    一次,独孤皇后得知高颎拒绝了隋文帝的续娶之意,而实际上是因高颎宠爱的小妾使然,这一行为被视作对皇帝的不忠,一场未见硝烟的争斗悄然升级。

    此外,高颎在战略问题上也曾直言隋文帝,即使在母丧期间,朝廷仍强令其返职处理政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文帝的猜忌心逐渐加重,对身边重臣的信任日益削弱。

    多次战功赫赫的高颎,终因为无法获取皇帝信任,被卷入政治风暴,最终遭到罢免。

    落幕之后,隋朝迅速步入衰退轨道。

    隋炀帝即位后,更是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导致整个王朝在几何级数般迅速走向末日。

    面对皇位更迭、政局动荡,高颎的被罢免无疑是触发这一连串巨变的关键一环。

    不过,历史上的高颎无疑是勤政爱民的楷模,他对隋朝初期的贡献及其清廉正直的品质,至今仍被人们所广泛称颂。

    隋朝的历史,虽短暂辉煌,但也充斥着权力的斗争与政治的背叛。

    高颎的罢免不仅揭露了隋文帝猜疑成性的另一面,也揭示了隋朝步入衰亡深渊的必然性。

    高颎并未因庙堂波诡云谲而改变初心,他用一生的篇章谱写了忠诚与刚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