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2章 工与谋国,拙于谋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12章 工与谋国,拙于谋身 (第3/3页)

劳可言,有愧于陛下信赖。”

    他比郭嘉还惨,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属于是全程躺赢。

    庞统倒是毫不客气,主动开口道:“陛下,臣别无他求,只请陛下恩准,让臣入内阁参与政务!”

    进入内阁,是庞统的终极目标。

    他一开始就是奔着内阁而来的。

    刘协笑道:“你野心倒是不小……不过依你此番立下的功劳,倒也足够入内阁。”

    “从明日起,便到内阁担任典籍吧。”

    内阁除了大学士以外还有侍读、侍讲、中书舍人以及典籍官等职位。

    如今内阁大学士七个名额都满了,没有空位,即便有也不可能给庞统,毕竟他资历不足。

    但给个其他职位倒是可以,反正内阁的职位都是虚职,他可以随意任命。

    “谢陛下!”

    庞统闻言大喜,当即谢恩。

    只要能入内阁就好!

    刘协又向诸葛亮问道:“孔明,你的功劳最大,想要什么赏赐?”

    诸葛亮摇头道:“臣别无所求。”

    刘协闻言也就没继续坚持,说道:“那这个功劳就暂且记下吧。”

    封赏之事暂时告一段落。

    接下来该讨论正事了。

    刘协说道:“经过此番辩论,国子监的兴办将再无阻碍,在各地兴建公共学塾之事也已提上日程。”

    “国子监第一批招收的学子差不多可以下派出去了,让他们前往各地学塾支教。”

    想要推行科举,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让国子监的学子在经过培训后前往各地学塾支教是最好的办法。

    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种出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就是十年前和现在。

    所以还是先行动起来再说。

    郭嘉点头道:“陛下放心,此事臣早已安排妥当,必不会令陛下失望。”

    刘协这才放心,接着他又想起一事,问道:“郑公当真不愿意入国子监授课吗?”

    提到这件事,郭嘉也很遗憾,摇头道:“臣在辩论会结束后又去邀请过一次,但依然被拒绝了。”

    “郑公并非对新学有意见,只是因为实在力不从心,不过他向臣推荐了几位合适的人选。”

    他对郑玄还是很敬佩的,因为郑玄的风骨和德行确实无可挑剔。

    刘协听闻郭嘉的回复,微微颔首,神色间虽有一丝遗憾,却也尽显释然。

    “郑公高风亮节,既已力不从心,强求反倒失了敬意。他推荐之人,想必也有真才实学,此事便交由你去安排,务必让国子监的师资充实且精良。”

    郭嘉拱手领命,刘协目光转向宣室上挂着的大汉堪舆图,手指轻点着大汉的广袤疆土,心中谋划着教育改革的下一步布局。

    “孔明,各地学塾初建,师资虽可由国子监学子先行支撑,但长远来看,教材的统一编写至关重要。此事关乎新学能否在大汉各地生根发芽,你可有想法?”

    诸葛亮微微欠身,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可召集天下饱学之士,成立专门的编修机构。教材内容不仅要涵盖经史子集,更要融入农桑、水利、算术等实用之学,以培养出能为大汉所用的全面之才。”

    刘协赞许地看着诸葛亮,说道:“此事便由你牵头,务必尽快推进,待教材编修完成,便可在各地学塾全面推广。”

    “此外察举制积弊已久,此次辩论虽为改革奠定基础,但真正实行下去怕是不易,孔明可有应对之策?”

    未等诸葛亮回答,徐庶就站出身来,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陛下,臣以为可先在部分郡县试点推行新的选拔制度,以实际成效堵住悠悠众口。”

    “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若有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如此一来既能稳步推进改革,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动荡。”

    刘协沉思片刻,觉得徐庶所言有理,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考虑了一会儿后说道:“现在有点太早了,此事还是再等等吧。”

    “好了,你们今日也累了,先下去歇息,明日朕再为你们办庆功宴。”

    郭嘉四人俯首领命,转身退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